马铃薯 土豆详解与中医方

近些年专家发现,平时多吃马铃薯,对人的郁闷压抑、焦急自卑有着调解、缓减作用,这是因为人脑中有种“塞雷锋多宁”,缺乏则影响人的情绪,多吃马铃薯就能增补这种物质,使人心情开朗,摆脱烦躁 。中医认为土豆能和胃调中、健脾益气,对治疗胃溃疡、习惯性便秘等疾病有裨益,兼有解毒、消炎的作用 。
食疗方:鲜马铃薯1000克,蜂蜜适量 。将鲜马铃薯洗净,用搅肉机捣烂,用洁净纱布包之挤汁;放入锅内先以大火煮沸,再以文火煎熬;当浓缩至黏稠状时,加入一倍量的蜂蜜一同搅拌,再以文火煎至成膏状,冷却后待用 。空腹时服用,每日2次,每次1汤匙,20天为一个疗程 。适用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等症 。治疗中忌食辣椒、葱、蒜、酒等刺激性食物 。
土豆,有许多别名,又叫洋芋、香芋、山药蛋、洋番芋和马铃薯 。而在国外,更是五花八门,德国人称“地梨”,芬兰称“达尔多”,美国人称“爱尔兰薯”,法国人称“地下苹果”,而俄罗斯人更是直截了当称其为“第二面包” 。不管在什么地方,不管在哪个国家,土豆都是平民百姓餐桌上最普通,也最常见的食品之一 。一年四季,从春到冬,几乎天天都能见到 。这首先是因为它的适应力很强,对周围环境和生长条件没有过高苛刻要求,世界各大洲,包括干旱少雨的热带沙漠,几乎到处都有它那其貌不扬的身影,而且产量相当高,每公顷少则几十吨,多则上百吨,甚至更多,而最被看好的还是土豆有着难以估量的营养价值 。我国专家经过反复试验、测定指出:马铃薯所含淀粉高达15%~20%,蛋白质2.3%,可溶性糖1%~1.5% 。日常生活食用的水果中,苹果可谓营养丰富,老少皆宜的 “座上客”,但马铃薯所含蛋白质与维生素B,却相当于苹果10倍,所含脂肪相当于苹果的7倍,所含维生素C相当于苹果的3倍 。所以,把它称为“地下苹果” 是当之无愧的 。这还不算,小小土豆还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8种必不可少的氨基酸,特别是赖氨酸和色氨酸,每百克含量分别为93毫克和32毫克 。除此之外,还含有比例不等的纤维素、碳水化合物、柠檬酸、钙、磷、铁、镁及胡萝卜素B1、B2、B5等等,所以美国农业权威研究部门曾断言:“每餐只吃全脂牛奶和马铃薯就可以得到人体所需的一切食物元素 。”更不该忽略的是,马铃薯不但是经济实惠的“菜”,还是治疗疾病的“药” 。它味苦、性平,具有健脾和胃、消炎散结、养脏怡神、补中益气的功能 。早在清代就有这样的文字记载:“土芋功能稀痘,小儿熟食大解痘毒 。”在现实生活中,把马铃薯捣碎后,敷贴于患处,对丹毒肿胀、疮疥溃疡及烧伤创面都会收到满意效果 。
或许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好处,世界不少国家都把小小土豆当作国计民生不可忽视的“大事”来对待,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生产数量与日俱增,食用方法连连创新 。比如把土豆视为“第二面包”的俄罗斯,每年人均消耗量几乎和粮食不差上下,达100公斤,几乎天天都离不开 。除了传统的煮土豆、烤土豆、土豆泥外,近年又推出了类似方便面的新品种,开水一泡,即可食用,哪怕是在旅途、郊野、人烟稀少的地方,都可享用 。同时,经济快捷的“小土豆”快餐连锁店,如同“麦当劳”、“肯德基”似的,也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大中城市相继出现,每个半斤左右的小土豆,用锡箔纸所封后,在电烤箱里烤熟,顾客购买时,将其取出加工成泥状,涂上黄油、奶酪,再根据不同喜好,添加不同作料和配菜,确实不失为一种省时省钱、味美可口的卫生快餐 。如今,在俄罗斯种植土豆已成为各个阶层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既有经济收益,又是健身乐趣 。就连前总统叶利钦一家,也在别墅年年种植土豆30余载,赶上风调雨顺,一次竟然收获几百麻袋之多 。除了自家食用,也是馈赠好友的佳品 。
【马铃薯 土豆详解与中医方】追根溯源,土豆成为人类一大食品,最早大约应在公元前2000至2800年的秘鲁安第斯山区和智利沿海地区 。有趣的是,当时在街头巷尾,小贩对着油锅炸制的马铃薯片,放声喊着“爸爸”、“爸爸”,原来在西班牙语中的发音就是如此 。那里的孩子,饿了的时候,除了奶水,就是“土豆”,他们一个个长得结实、健壮,也是和土豆的营养分不开的 。漫长岁月,在土豆传到欧洲过程中,还发生不少误会乃至笑话 。那是1537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不断向外侵略扩张,在南美安第斯山的苏洛高达村,发现了马铃薯,并见到当地人既食用,又药用,剩余的还可置于山上曝晒脱水,长期保存,便如获至宝般,将其从秘鲁引进欧洲 。1785 年,一名法国药剂师从美国带回几个,种植后见到盛开的蓝色花朵,大为赞赏 。浆果长成后,有人竟不问青红皂白,大口大口嚼起,又苦又涩,难以下咽,更有倒霉者,吃了发芽的块茎,舌头发麻,周身出现中毒症状,大呼上当,并视为“魔鬼”,连根铲除,以火焚之,不料却冒出诱人的芳香,再将烧熟的马铃薯拿来品尝,一个个赞不绝口,称其为“第二面包” 。还在宫廷宴会上,用马铃薯烹菜,深得好评 。后来,王后为支持种植,还将马铃薯花作为头饰,君臣们也效仿着别在钮扣孔中,一时间,马铃薯名声大震,身价大增 。而马铃薯由荷兰传到俄国,已是17世纪末叶,当时彼得大帝虽然带头在彼得堡种植,却引不起广大农民的兴趣,由于看不到它的“实惠”,甚至采取种种抵制的办法 。当尼古拉一世执政时,全国发生饥荒,下令强迫种植,结果激起民愤,暴发了一场“马铃薯暴动” 。后来,官方改弦易辙,采取积极的奖励措施,让农民看到好处,尝到甜头,才逐渐扩大了种植面积,成为“马铃薯超级大国” 。至于何时传到我国,有的说是明万历年间,即 1573至1619年,也有的说是19世纪初,才从南洋一带引进 。不管如何,如今我国马铃薯产量跃居世界前列,仅黑龙江省播种面积就在350万亩以上,总产量超过30亿公斤,并不断有产量高、性能好、抗旱耐涝且营养丰富的新品种问世,真正成了名副其实的“马铃薯大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