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如何鉴定古钱币,在哪里可以鉴定铜钱值不值钱


古钱币怎么鉴定 1、看铜质
我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 各时代的钱币铜质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炼技术不同,各地区铸造的古钱也各不相同,每个朝代各有特点 。 总的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青色 。 清代、民国时期,新疆、西藏等地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色 。
汉代至唐宋时期的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其特点是铜色青白中微带淡红 。 明嘉靖以后,开始向黄铜过渡,到天启年间,用黄铜铸市成为定制,钱币色泽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例如先秦时期的铸市主要是铜锡合金铸成的,铜质呈青红色,质地较硬挺;隋代的五铢钱因为锡的成份大,铜质泛白,称之为白钱;乾隆五年以后,铸钱加锡 。 叫做青钱 。 可见,我国古钱铸造均有规律可循 。
2、观锈色
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 。 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色 。 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 。 呈黑色或铜色 。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 。 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 。 氧化铜因形成的颗位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 。
出土的发掘品钱币表面锈色深深渍入钱币里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真锈很不容易擦掉 。 而伪造锈色则不然,伪锈多在钱币表面,称作“浮锈”或“粉状锈”,比较轻浮,容易脱落,往往经碱水一煮,做上的假锈便不堪一击 。 发掘品伪锈作法有两种:(1)将伪品钱币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锈色;(2)将伪品放入盐囱砂(氯化氨)、锡绿(硫酸铜)、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铜腐蚀成旧色,然后用胶水往钱币上面粘锈 。 传世品伪锈的作法是把伪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蜡 。 传世真品黑得沉着、光滑,而伪品则漂浮、发亮 。
如何鉴定中国古钱币,如何鉴定中国古钱币 一、古钱时代风格1、先秦钱币风格 。 先秦时期,货币以刀、布、圆钱、蚁鼻钱(又称鬼脸钱)等为主 。 大部分的刀、布币币身极薄(部分地区釿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币身较厚),刀币的浇口在首端 。 刀、布的浇口及边缘常有浇铸时挤出范外的多铜,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状态 。 有些伪造的刀、布币边缘被挫磨光滑,实际上是画蛇添足,暴露了伪造痕迹 。 大部分刀、布币的文字是用刀刻在泥模上铸成的,其笔画是一刀而成,绝不致窜,甚至还看得出落刀与收刀的形迹 。 这种战国文字书法流畅隽秀,前后相贯,生动自然,而伪造者由于对战国文字缺乏深入研究,故有些伪品字画呆滞,笔意全失 。 由于战国文字较难模仿,因此,伪造者每获真钱,即有以翻铸赝品 。 这种翻铸的伪钱比较难于识别,然而通过认真观察,可以发现翻铸的伪钱一般较厚重,铜质也粗 。 当然,这类伪钱中也有铸得极精的,这就必须细心观察整个钱的外表及其锈片的真伪,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
2、两汉钱币风格 。 汉武帝时的三铢通行时间不长,存世也少 。 伪造者取五铢改刻,但三铢比普通五铢轻小,“铢”字写法也与五铢有明显不同,易于识别 。 也有以钱翻铸的伪品,但能乱真者少 。 汉代的普通半两、五铢钱存世较多,目前所见伪品几乎都是半两、五铢中的特殊品,如“两两”、“五五”等(实际上确有当时错范或戏铸的真品) 。 伪造者一般采用真钱改刻的方法,也有翻砂而成的,如伪钱“五五”、“平平五铢”但翻造不精,肉质粗糙 。 新莽朝的铸钱工艺非常讲究,向称铸钱好手,但仔细观察,王莽钱也有精细之分 。 拿著名的六泉十布来说,有轮廓斜削、笔画细挺、制作特别精美的;也有文字平夷、制作较逊的 。 十布又有通穿(即圆穿与首端间有中线者)与不通穿二种 。 从整体上来讲,当时的钱文以悬针篆为主,其笔画之流畅峻削,布局之匀称得体,皆臻上乘 。 六泉十布中除大、小泉及大布外,伪品较多 。 有未见真钱,仅按旧谱翻造的“幼泉二十”伪钱,制作粗劣,容易识别;也有取旧钱改制的“壮泉四十”伪钱;还有照真钱翻铸的,这种伪钱虽较精致,但与真品相比,文字缺乏生气,终能识别 。 新莽朝的大泉五十虽无人作伪,但一些特殊品如大泉五铢等亦有伪品 。 真的大泉五铢是当时铸的改范钱,原来的“十”字犹隐约可见;还有一种大泉五十背有吉语,如“长乐未央”等,文字书法生动有致,非作伪者所能摹仿,但极少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