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如何鉴定古钱币,在哪里可以鉴定铜钱值不值钱( 五 )


古钱币自己如何鉴定? 古钱币鉴定这是一个熟能生巧的技术活,一定要多看真的,还要一个要有悟性,还有看看书也可以,但是最好的就是上手看来的快一点,理论就是书本知识,实践就是看真的东西,相结合,就能事半功倍,不能一昧的照本宣科,这样不太好,可以从钱币的包浆,生意,重量,尺寸,材质,进行鉴定,希望能帮到你,十年磨一剑啊 。
如何鉴定古钱币价值? 除鉴定古钱币价值需“四看”外

古钱币鉴定也是一门细致的学科,它需要我们日常知识的积累,注重观察与思考,仔细比较 。 结合历代的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的成果,找出一些可循的、可借鉴的理论依据,从而归纳总结出古钱鉴定中的一般性规律 。 本文简单介绍几种古钱鉴定的方法 。

1、看铜质
我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 各时代的钱币铜质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炼技术不同,各地区铸造的古钱也各不相同,每个朝代各有特点 。 总的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青色 。 清代、民国时期,新疆、西藏等地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色 。
汉代至唐宋时期的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其特点是铜色青白中微带淡红 。 明嘉靖以后,开始向黄铜过渡,到天启年间,用黄铜铸市成为定制,钱币色泽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
例如先秦时期的铸市主要是铜锡合金铸成的,铜质呈青红色,质地较硬挺;隋代的五铢钱因为锡的成份大,铜质泛白,称之为白钱;乾隆五年以后,铸钱加锡 。 叫做青钱 。 可见,我国古钱铸造均有规律可循 。
2、观锈色
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 。 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色 。 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 。 呈黑色或铜色 。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 。 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 。 氧化铜因形成的颗位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 。
的发掘品钱币表面锈色深深渍入钱币里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真锈很不容易擦掉 。 而伪造锈色则不然,伪锈多在钱币表面,称作“浮锈”或“粉状锈”,比较轻浮,容易脱落,往往经碱水一煮,做上的假锈便不堪一击 。 发掘品伪锈作法有两种:(1)将伪品钱币放人醋酸中,埋入地下,迅速生成锈色;(2)将伪品放入盐囱砂(氯化氨)、锡绿(硫酸铜)、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铜腐蚀成旧色,然后用胶水往钱币上面粘锈 。 传世品伪锈的作法是把伪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蜡 。 传世真品黑得沉着、光滑,而伪品则漂浮、发亮 。
绿锈的形成又有南北方的差别,地质带酸性的地区氧化程度也相应严重些 。 北方干燥,雨水少,不易干,则锈色坚硬 。 南方多雨水且潮湿,氧化层较松且多呈蓝绿相间二色 。 例如南宋钱币发行于南方,放于南方较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钱币一般呈蓝绿色 。 如发现浅绿锈者,则此钱有问题 。 如果入土区域燥热,铜锈会呈红紫色,但这种锈色不会单独存在于钱体上,必伴有绿锈混杂在一起,称之为“红斑绿锈” 。 如发现钱体通为红锈,应属假钱,它是造假者将伪品放入炉中烧红 。 这种仿锈肤浅,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 。
以上均为用锈色辨别古钱真伪的方法 。
3、看铸市铭文
我国金属铸市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可以说,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 。 根据这些特征可检验是否为同时代的钱币 。 另外,在注重各种钱文特点的同时,还可找出钱文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的规律 。 这些规律和特征可以作为鉴定古钱真伪的依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