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丁入亩是什么?为什么能让士绅们集体跳脚?

众所周知清朝的雍正帝为康乾盛世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 其中摊丁入亩是很重要的一项国策 , 那么这项政策具体是什么呢?为什么能让士绅们集体跳脚?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
为什么要摊丁入亩
说到摊丁入亩这个政策就不得不提到明朝了 , 历史上明朝统治者为了拉拢士绅(在职或已退休的官员、取得功名但尚未做官的读书人都在此列) , 对其多加拉拢 , 给予其各种特权 , 进行税收优免 , 后来发展到明朝中后期时 , 士绅们更是通过种种手段达到了“不当差、不纳粮”的程度 , 这些义务和税赋全由百姓们承担 。
另外 , 除了各种杂项外 , 百姓们还要缴纳“丁银”也就是人头税 , 这就进一步造成了贫富日益分化 , 灾荒年月一来 , 贫民要么贱卖土地 , 要么借高利贷 , 最终的结果都是土地兼并 。
而因为举人、官员 , 极其家人们 , 包括他们的奴仆都是不用纳税不用服徭役的 , 因此许多百姓为了避税纷纷将自己的土地投献给士绅们 , 或是干脆卖掉土地 , 甘心给士绅们当佃户 , 还有的则干脆逃荒 , 找地方当起了隐户 , 以此躲过政府的监管 。研究者们认为 , 在明朝人口巅峰时期 , 起码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遗漏于政府记录之外 , 无法收上赋税 。

摊丁入亩是什么?为什么能让士绅们集体跳脚?

文章插图


这就导致了国家陷入恶性循环 , 不加税吧?政府没钱 , 加税吧?会加剧土地兼并问题 , 造成大量农民破产 , 躲起来不交税 , 国家财政结构进一步破坏 , 想进行改革吧?又是层层阻力 , 最终明朝廷却也只能饮鸩止渴 。在这种情况下 , 士绅变得非常肥硕 , 但很多农民却沦为佃户、奴仆 , 或成为流民、饥民 , 并最终埋葬了明朝 。
摊丁入亩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清承明制 , 一直以来清政府收税的方式很大程度上 , 还是像明朝那样对百姓征收田赋和丁税(人头税) , 收人头税的时候 , 你家里有多少人 , 就按每个人多少钱乘以人数来交丁税 , 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是缴纳一样的丁银 , 这看起来公平 , 但却有很大的弊端 。
富人和穷人缴纳一样的丁银 , 广大的贫民们明显负担更重 , 而富人却不会有什么感觉 , 小户人家 , 家财不丰 , 又因为人多地少 , 会逐渐付不起丁税 , 也就甘愿卖了土地去给地主当佃户 , 甚至被逼得卖田卖身、溺死婴童 。
士绅们不用纳税 , 又有钱财 , 自然拼命买地 , 富人由此兼并土地 , 到康熙年间时 , 清朝主要的土地都逐渐集中在了官僚手中 , 土地兼并问题开始变得严重起来 , 土地年年兼并 , 贫富日益不均 , 农民人口增长 , 但手中却没有土地 , “一邑之中 , 有田者十一 , 无田者十九 。”
农民承担着繁重的税赋 , 但因为没有土地 , 不能生产 , 所以无力负担 , 这导致流民增加 。封建地主垄断土地却不交税 , 不断扩大田庄还向上瞒报 , 要缴税的土地逐年减少 , 清朝廷能够收到的税赋自然也是年年减少 , 当国家在遇到什么财政难题需要大量款项时 , 又只能再向贫民加税 , 这又会导致贫民不堪重负 , 并爆发新一轮的农民起义 。
一些百姓为了避税 , 开始更大规模的投献、逃荒 , 或是藏为隐户 , 让国家彻底收不上税 , 官僚们为了完成赋税任务 , 就不断巧立名目 , 将这部分的丁赋转嫁到其他农民头上 , 造成恶性循环 , 导致朝廷财政持续下降 。并且 , 地方官员为了中饱私囊 , 还会对下征收重税 , 对上却少报人口 , 造成吏治腐败 , 朝廷收入再次锐减 。
当年发生在明帝国身上的事情就要在清帝国身上重演了 , 为了避免这个可怕的现实再次发生 , 雍正帝开始动手改革了 。
为了解决财政困境 , 雍正帝开始了“摊丁入亩”的改革 , 士绅一体当差 , 一体纳粮 , 不过摊丁入亩并不是雍正帝的创造 , 而是完全照搬了明朝中后期条鞭性的摊丁入亩 , 只是明朝没有坚持下来而已 , 清人王庆云说:
“明嘉靖后行一条鞭法 , 均摇、里甲与两税为一 , 丁随地起(摊丁入亩)非权舆于(开始于)今日 。”
雍正帝一改往日按人头收税的旧法 , 改为按地收税 , 进行大规模检地运动 , 核田归税 , 将历代相沿的田赋、差役和丁银等项逐步合一 , 形成一切出于田赋 , 实现了真正的一条鞭法 , 并宣布“永不加赋” , 这样就等于将流行中国两千多年的人头税(春秋时代就有了 , 秦汉时期称之为“口赋”、“算赋”、“口算”)废除了 。
雍正帝依照“滋生人丁 , 永不加赋”、“士绅一体当差 , 一体纳粮”的原则 , 废除了士绅们的许多特权 , 与普通百姓一样承担国家的徭役赋税(不过后来官绅一体当差政策并没有推行下去) 。把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徭役银(也称丁银)作为一个固定不变的数额——335万余两白银 , 平均摊入各地方的田赋银中 , 一体统一征收 。由于各省各地的情况不同、赋役比例不同 , 因此分摊比数也各自有别 。其中 , 直隶省每田税银一两平均摊入丁银0.207两;山东省为0.115两;河南省为0.117~0.207两;陕西省为0.153两;江西省为0.105两;福建省为0.527~0.312两 , 这就成了后来所谓的清代划一的地丁制度 。
摊丁入亩是什么?为什么能让士绅们集体跳脚?

文章插图
此后清朝人有多少地就交多少税 , 地少得少交 , 地多得多交 , 没有土地的就不交 , 这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贫民的负担 , 家中人口数增加不再是增加纳税负担了 , 少地或无地的民众压力骤减 。
并且人口好隐藏变动很大 , 按人口征税计算很难 , 在古代的情况下很难确定一块地方到底有多少人 , 而土地则不好隐藏相对是不变的 , 因此只对土地征税是很容易的 , 税率、税额也都很容易确定 , 核算起来也更加方便 , 而且由于土地都集中在官僚和富人手中 , 他们也有承担赋税的能力 , 有利于政府收税(相对来说)和保持社会稳定 , 浙江《嘉兴府志》上评价说:
“田亩起丁(摊丁入亩) , 田多则丁多 , 田少则丁少 , 计亩科算 , 无从欺隐 , 其利一 , 民间无包赔之苦 , 其利二 , 编审之年 , 照例造册 , 无须再加稽核 , 其利三;各完各田之丁 , 无不能上下其手 , 其利四 。”
无田的乡民、佃户和市民因不再缴纳众多的税赋 , 使人民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因负担沉重而逃亡了 , 这在客观上安定了百姓的生活 。但对于地主富人们来说 , 摊丁入亩则是割在他们的肉 , 在雍正帝改革之后他们要承担的赋税远远多于之前 , 因此摊丁入亩的推行阻力很大 。
从民间富户到官员士大夫们都愿意执行此项改革 , 进行各种推脱 , 甚至是抗争 , 最后雍正帝用了很大的力气 , 才将该政策推行到了一些地方 , 却也被士大夫群体所仇视 , 因此遭到了既得利益者们的一致抹黑和栽赃 , 导致雍正帝的名声非常不好 。
而摊丁入亩政策实行之后 , 很快就展现出了威力 , 极大地增加了清朝国库收入 , 从雍正初年到末年 , 其财政增长了近10倍 。在雍正登皇帝位之初 , 为以往各种积弊所累 , 国库存银只有800万两 , 然而 , 至雍正统治末期 , 仅在十余年间 , 基于包括摊丁入亩制度在内的善政实施 , 国库存银已达6000万两 , 社会人口则从1661年的1913万 , 增加到了1790年的3亿之多 。
摊丁入亩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 , 稍微缓和了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活动 , 因为土地负担有所加重 , 他们购置田产的热情也就不那么高了(可惜到后来 , 地主通过转嫁负担于佃户 , 而继续兼并田产) , 中国人口得以迅速增长 , 为清朝的统治注入了强心剂 。
【摊丁入亩是什么?为什么能让士绅们集体跳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