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寒你必须明白的事情 天寒地冻中医教你如何保暖
一、御寒你要必须明白有哪些事情一、人体寒气从哪来?
中医认为 , 机体由气构成 , 这团气“动则生热 , 静则生寒” 。身体有寒实际上是气机偏于静止 , 活力不足的表现 。
体寒的人往往比较怕冷 , 手足冰凉 。脾胃有寒 , 便不敢吃偏凉的食物 , 经常腹痛腹泻;肾有寒 , 除腹泻以外还会小便清长;肝有寒 , 可能会气逆产生呕吐感 , 或头顶痛等 。
二、内寒和外寒的区别?
内寒:内寒的本质是气机静止 , 内寒就是因体弱造成气机无力运动 , 一般伴有虚证表现 , 如气短乏力 , 面色白等 。
祛除方法:内寒要温 , 可以服用附子理中丸以温中健脾 , 还可将干姜、白术、人参等温中益气的药物煎汤服用 。
外寒:由于外界寒气侵犯到机体 , 使机体内部的气机受阻 , 运行缓慢 , 这种情况一般会有两种发展趋势:体质虚弱者会向寒的方向发展下去 , 而体质壮实者 , 正气会和外寒争斗 , 争斗过程中伴随气的运行加速 , 会表现出热象来 , 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寒邪“郁而化热” 。
【御寒你必须明白的事情 天寒地冻中医教你如何保暖】祛除方法:外寒要散 , 微微出汗就能把寒邪赶走 , 可以服用荆防败毒散以发散风寒 , 或将麻黄、桂枝、生姜等药物煎汤饮用 。
三、人体有些部位容易受寒 , 需要多加保护
腹部:足三阴经循行的部位 , 对寒邪的抵抗力较弱 , 所以睡觉时应注意盖好被子 , 避免着凉出现腹痛腹泻 。
下肢:足三阴经是从人体下肢内侧循行入腹的 , 寒邪可从下肢沿着经脉到达腹部 。有些年轻人喜欢一年四季光着脚走路 , 这就给寒邪入侵提供了方便 , 应当注意避免 。
头部和背部:阳经循行的部位 , 有一定的抵抗力 , 但是因为正邪在此交争 , 却容易出现头痛、发热等现象 , 因此也不能掉以轻心 , 平时应注意头发吹干再出门 , 夜里睡觉避免头背受风 。
四、小心“吃”进来的寒气
如果不了解食物的寒热特性 , 不小心吃进了凉性的东西 , 别说保暖 , 搞不好还会因为受凉拉起肚子 。
秋冬进补要有所讲究 , 特别是体质本身就寒的人 , 尤其不能食用过多的性寒食物 , 否则容易导致肚子痛 。
这是因为 , 冬季人的身体处于封藏状态 , 需要养阴 , 而摄入过多的寒凉食物容易破坏掉人体封藏的状态 , 需要调动更多的热量来抵挡寒凉食物的侵袭 , 而一旦寒凉没及时化解出去 , 囤积在胃里 , 就容易导致腹痛 。
较为常见的性寒食物有:绿豆、梨、橙子、柑、螃蟹、螺蛳、蚌肉、海带、紫菜、鸭血、鸭蛋(性微寒)、皮蛋等 。
冬季虽然不应吃过多寒凉食物 , 但也不宜吃过多燥热品 , 而应多摄入滋阴膳食 , 如黑木耳、藕、芝麻等 。寒凉体质的人冬季可以多喝粥 , 若在粳米粥中加点红枣 , 效果会更好 。
如果不小心吃多了寒凉食物 , 可以通过内外结合共同驱寒 。“内”即内服红糖生姜水 , 红糖温热 , 生姜温胃散寒 , 二者合在一起可以暖肚肠、温中阳;“外”即用热水泡脚 , 可刺激脚上的穴位和反射区 , 促进血液循环 , 以达到驱寒的效果 。此
二、天冷中医教你如何保暖养足阳气避免怕冷
中医提到阳气可以推动五脏六腑的运作 , 是人体温暖的来源 , 阳气不足时容易精神倦怠和怕冷 。充足睡眠可以补充阳气的不足 。充足睡眠及休息 , 身体才有足够的体力去抵抗外来寒冷及压力 。尤其冬天宜早睡晚起 , 晚上10点睡 , 太阳出来之后再起床 , 一来可以避开清晨的严寒 , 也可以减少慢性病患者因温差过大而造成血管急速收缩 , 导致心脏病、中风发作的危险 。尽量不要熬夜 。
缓解压力提高御寒能力
压力损耗人的体质 , 也降低人的御寒能力 。现代人睡眠时间不足 , 运动量少 , 工作时间不规律 , 在这种紧张的情況下 , 血管持续收缩 , 血液循环变得愈来愈差 。因此养生学专家建议 , 最好有意识地放松自己 , 缓解压力 , 比方说与朋友聚聚、听音乐、学会放轻松 。
中医教你身体八部位保暖
双脚 。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 , “脚冷则全身冷” 。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 , 但由于双脚距离心脏最远 , 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 , 血液供应往往不足 。自身热能不够 , 就要求助“外援” , 最好的办法是每天用热水泡脚 , 促进周身血液循环 , 使全身都暖和起来 。每次泡脚20分钟 , 水温42℃左右最佳 , 同时可按摩脚掌的涌泉穴 , 起到调理脏腑、舒通经络的作用 。鞋袜最好保暖透气、吸湿性好 。
腰部 。腰部第二怕冷 , 它是肾之腑 , 肾喜温恶寒 , 一旦它觉得冷就会立刻“闹情绪” , 男性会腰膝酸软 , 阳痿早泄 , 女性则容易月经紊乱、痛经等 。因此 , 无论男女天冷时一定要穿中长外衣 , 不要让腰部裸露 。平时可用双手搓腰:两手对搓发热后 , 紧按腰眼处(位于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凹陷处) , 每天早晚各一次 , 每次做50-100遍 , 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
头部 。头为一身之主宰 , 诸阳所会 , 百脉相通 , 一旦受到寒邪侵袭 , 易引发感冒、鼻炎、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等 。头部还是最不善于留住热量的部位 。研究发现 , 静止状态不戴帽子的人 , 在气温15℃时 , 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总热量的30% , 气温4℃时 , 占60% 。所以 , 天越冷越要给头部保暖 , 冬季外出一定要戴帽子 , 最好是能盖住前额的 。头部出汗后不要立刻摘下帽子 , 应先到室内慢慢消汗 , 避免冷风直吹 。此外 , 每天清晨梳头百余次 , 使头皮微热 , 有利于头部经络气血通畅 , 促进诸阳上升 , 气血不衰 。
脖子 。颈部是人体的“要塞” , 上承头颅 , 下接躯干 , 还是咽喉要道 , 更是心脑血管的必经之路 , 这使它“身体”格外娇贵 , 一旦受寒 , 颈椎病、咽炎、脑血管病就会接踵而来 。冬天最好穿立领装 , 尤其是老人 , 外出一定要戴围巾 , 对预防高血压、心血管病有好处 。
膝部 。膝部受凉可导致关节局部肌肉和血管收缩 , 引起关节疼痛 。保护膝关节的关键是保暖防寒 , 戴上护膝 , 或选择膝部加厚的毛裤 , 注意运动不要过量 。除了冬季 , 雨雪天、夏天空调房中也都不能让膝关节受凉、受潮 。
耳朵 。耳朵体积小 , 接触空气的面积大 , 热量很容易散发 。外加耳朵皮肤薄 , 耳廓缺少皮下脂肪的保护 , 极易长冻疮 。因此外出一定要给它们“穿上”保暖外衣 , 可以戴上耳包 , 或用宽大的帽子、围巾遮住耳朵 。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 , 可以迅速用手搓一下耳朵 , 让其快速回暖 。坚持每天早、中、晚按摩揉搓耳廓 , 每次约5-10分钟 。
鼻子 。鼻子也经常裸露在外 , 如果鼻黏膜接触冷空气 , 黏液分泌会减少 , 毛细血管会变脆 , 鼻子的“屏风”作用就变差 , 从而导致病菌进入肺内 , 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几率 。外出时戴个纯棉口罩 , 但最好不要用围巾遮挡 , 以防上面的细菌或织物纤维进入鼻腔 。天冷时 , 可每天按摩鼻翼 , 两手拇指外侧相互搓热后 , 沿鼻梁、鼻翼上下按摩30下 。早起前、晚睡前各做1次 , 可增强鼻部血液循环 , 提高耐寒能力 。
背部 。背为阳中之阳 , 如忽视背部保暖 , 易受风寒之邪入侵 , 耗伤人体阳气 , 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冬天最好加穿一件棉背心或毛背心 , 天气好的时候 , 别忘了给后背晒个“日光浴” , 热流会让全身舒服 。
三、按摩穴位帮助身体暖和1、肩井穴
按摩肩井穴不但能够初进血液循环还能够让你的肩颈部更加的暖和起来 , 还可以帮助你缓解颈肩酸痛以及头重脚轻落枕等等的毛病 。
具体操作方法是:被按摩者取坐姿 , 按摩者站在其身后 , 双手虎口张开 , 四指并拢 , 自然搭在被按摩者肩井部位 , 四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做有节律的拿捏动作 。力度不可过重 , 时间不宜过久 。尤其有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可过度 。
2、神阙
神阙穴是一个长寿要穴 , 可以在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将我们的双手搓热放于肚脐 , 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按揉至发热 , 这样做可使我们的腹部温暖 , 从而使得我们面色红润 , 还可以缓解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泄痢脱肛等症状 。
3、耳朵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 , 冬季经常按摩双耳 , 不但能预防冻疮 , 还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 。以下是三种最常用的方法 。
拉耳垂:用两手拇指、食指揉搓耳垂至发热 , 然后向下拉耳垂15-20次 。
提耳尖:用自己的双手捏住双耳的上部轮廓 , 这样适当的进行提拉耳尖 , 在提拉的时候大拇指以及食指顺便按揉耳尖 , 等到按揉发热就可以了 。
摩耳轮:用我们的拇指放在耳轮内侧 , 其余的四指放在耳轮外侧 , 轻轻揉搓2-5分钟 , 之后往上提捏 , 只要感觉到发热就可以啦 。
4、大椎
大椎穴为“三阳”、“督脉”之会 , 全身阳气都在这里交汇 。按摩大椎就相当于打开了全身“暖气”的总开关 。
大椎穴的取法是:低头时 , 颈后最明显的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处 。在家中淋浴时 , 可将淋浴头对着颈后连续用热水冲洗 , 能让你在寒冷季节感觉浑身温暖 。一般淋浴时间不宜过长(不超过20分钟) , 体弱或伴有心血管疾病的人 , 还应酌情减少时间 , 水温在40℃左右为宜 。
5、阳池
阳池穴 , 这个穴位顾名思义就是阳气聚集的地方 , 它位于手腕背横纹的中点处 。刺激阳池穴 , 时间要长 , 用力要缓 , 两手交替按揉 , 可缓解手部冰凉的症状 。
6、劳宫
就在我们的掌心里 , 有个劳宫穴 , 当屈指握拳时 , 中指指尖所点处就是该穴 。劳宫穴五行属火 , 可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做逆时针按摩 , 每穴按10分钟左右 , 每天2-3次 , 能够起到暖手助热、宁神养心、促进睡眠的作用 。
7、足三里
《灵枢》记载:“阳气不足 , 阴气有余 , 则寒中肠鸣腹痛……调于足三里 。”秋冬季节常按揉足三里 , 可补中益气 , 让下肢温暖 。
足三里的取穴方法是:当腿弯曲时 , 可以看到在膝关节外侧有一块高出皮肤的小骨头 , 这就是外膝眼 , 从外膝眼直下四横指处便是足三里了 。按摩时 , 一般用拇指指面着力于足三里 , 垂直用力 , 向下按压 , 缓缓揉动 。其余四指握拳或张开 , 起支撑作用 , 以协同用力 , 让刺激充分达到肌肉组织深层 , 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 , 持续数秒后 , 渐渐放松 , 反复操作数次即可 。
8、涌泉
不少人最怕冷的地方就是脚 , 穿棉鞋都暖不起来 , 我们的脚上也有一个“暖气”开关 , 就是涌泉穴 。
涌泉穴位于足心 , 在足底前1/3凹陷处 , 是养生防病的要穴 , 尤其适合肾虚、怕冷、体乏、精神不振的老年人 。俗话说“若要老人安 , 涌泉常温暖” , 建议每天用双脚掌对搓 , 或用右手搓左脚 , 左手搓右脚 , 坚持按摩可使精力旺盛 , 体质增强 , 提高御寒能力 。
四、几个保暖小妙招须知1.多喝豆奶
与摄入碳水化合物或脂肪相比摄入蛋白质可显著升高体温 。建议早餐喝杯豆奶 , 同时可适当吃些坚果和酸奶 。
2.增添衣物
“要想美 , 冻着得” 。然而这种做法对人体健康极大的不利 。冬至节气过后 , 人们要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增添衣服 , 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 , 又要柔软宽松 , 不宜穿得过紧 , 以利血液流畅 。
3.使用保湿霜
湿疹或皮炎患者在冷天更要注意保湿 。因为皮炎部位炎症会加速表皮血流量 , 导致身体热量丧失更多 。
4.帽子要盖上耳朵
头部散热占身体散热的30% 。最好选择可覆盖耳朵的帽子 , 因为耳朵虽薄 , 但表面积大 , 更易散热5.提高抗寒能力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因此 , 此时节一定要进行适当的御寒锻炼和体育锻炼 。比如平时要坚持用冷水洗脸 , 慢跑、打拳、舞剑等方式 , 都可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寒能力 。
冬天要暖头暖脚 , 但也要开窗通风 , 能保持室温18度最好 。同时 , 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休息习惯 。
5、冬天戴围巾 , 别捂嘴
在寒冷的冬季 , 不论是年过花甲的老人还是儿童、年轻的小伙还是漂亮的姑娘 , 出门围上一条围巾 , 既有防风御寒之效 , 又能增添美的风采 。在戴围巾时 , 不要采用连脖子带嘴一块捂的方法 , 看似保暖 , 实则于健康不利 。因为围巾大都以羊毛、兔毛、混纺毛线织成 , 纤维极易脱落 , 又因容易吸附灰尘、病菌 , 而且不常洗涤 , 所以在围巾接触人的口鼻时 , 脱落的纤维、灰尘、病菌很容易随呼吸进入体内 , 使人易患呼吸道疾病 。
6、冬季戴棉帽 , 如同穿棉袄
寒冬 , 人们穿上了厚厚的服装 , 热量就主要从头、手等暴露部位散失 。据测试 , 处于静止状态下不戴帽的人 , 从其头部散失的热量是很多的 。在环境气温为15℃时 , 从头部散失的热量占人体的总散热量的30% , 4℃时占60% , 零下15℃时占75由此可见 , 头部的保暖与人体的热平衡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正如俗话所说:“冬季戴棉帽 , 如同穿棉袄 。”
冬季戴帽应特别注重帽子能护住耳朵 , 儿童更应注意随时戴帽子 。
推荐阅读
- 哪种水果适合冬天保暖时吃 什么汤冬天喝有助御寒
- 御寒小妙招食疗有效御寒保暖
- 孕妇吃海鲜有哪些好处?这三点我现在才知道! 你知道吗?
- 小儿腹泻的原因有哪些?主要是这两大类! 你知道吗?
- 成都的火锅哪家好吃
- 孩子口臭怎样办 两款药膳方协助你
- 上髎穴的位置在哪里 帮你准确找到
- 月经不调该吃什么 五款药膳协助你
- 击碎女人健身8大谎话成就你的女神之路
- 晨起瑜伽早上五式让你开启无压新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