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

本品呈圆柱形,平直或稍弯曲,两端平截,长5~18cm,直径1~2.5cm 。表面类白色或淡棕红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气微,味微苦、酸 。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 。根肥大,通常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 。茎直立,光滑无毛 。叶互生;具长柄;2回3出复叶,小叶片椭圆形至披针形,长8~12厘米,宽2~4厘米,先端渐尖或
锐尖,基部楔形,全缘,叶缘具极细乳突,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叶脉在下面隆起,叶基部常带红色 。花甚大,单生于花茎的分枝顶端,每花茎有2~5朵花,花茎长9~11厘米;萼片3,叶状;花瓣10片左右或更多,倒卵形,白色、粉红色或红色;雄蕊多数,花药黄色;心皮3~5枚,分离 。蓇葖果3~5枚,卵形,先端钩状向外弯 。花期5~7月 。果期6~7月 。
生于山坡、山谷的灌木丛或草丛中、平原地带多有种白芍 。分布安徽省、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
药材属性
【药品性味】
苦酸,凉 。
①《本经》:"味苦,平 。"
②《吴普本草》:"桐君:甘,无毒 。岐伯:咸 。李氏:小寒 。雷公:酸 。"
③《别录》:"酸,平微寒,有小毒 。"
【药品归经】
入肝、脾经 。
①《品汇精要》:"行手太阴、足太阴经 。" (手太阴是肺经,照这样应该是入肺经,不解?)
②《本草经疏》:"手足太阴引经药,入肝、脾血分 。"
【功用主治】
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 。治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自汗盗汗,阴虚发热,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
【白芍】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
④《唐本草》:"益女子血 。"
⑤《日华子本草》:"治风补痨,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治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
⑥《医学启源》:"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 。"
⑦王好古:"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
⑧《滇南本草》:"泻脾热,止腹疼,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