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加薪跳槽困局
-中国传媒大学 阴军丽
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 。这种影响已经蔓延到我们周围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各个公司的年会都办得很简单,不再拉到郊区、山庄、风景胜地,而是扎堆地挪到了市区酒店,同事们聚在一起,听听领导述职、搞个抽奖环节,以示对大家一年来辛苦的回报;许多心气儿高涨的朋友也把自己本来期待的C×O计划放回愿景池中;再努力的员工也没有勇气算计自己的惊喜年终奖了,各路精英都知趣地不再向管理层撒娇,没人起哄“今年咱去哪儿庆功啊?”
按理说,企业这个样子,已经非常清晰地给职场的新鸟老鸟们传递出危机依旧的信号 。大家也都集体体谅了领导们的拮据 。但有趣的是,年初的一项职场调查结果表明,受调查的6000多人中,66.3%的职场人在2009年没加薪,对2010年的涨薪幅度,职场人表现得都较为谨慎,30%的人期望自己在2010年有20%的涨幅,17.5%的职场人薪酬期望涨幅在20%以下 。尽管明知涨薪的可能性并不是特别大,但半数职场人表示,“今年再不涨薪就跳槽” 。
从这个数据来看,职场人还是比较理性的 。只是面对一个在线的调查,网民往往会以“马甲”状态展示自己对未来的期望,于是就有了半数职场人的“今年再不涨薪就跳槽” 。其实从前面关于涨薪的期望可见,职场人还是比较清楚现在的大趋势——大家的期望值降低,这对于牛了十多年的中国职场是件好事 。尤其对那些一加班就跳槽、不加薪就走人,第一次面试就迟到的牛气哄哄的职场新人,就更不一定是坏事了 。泡沫散去,大家都可以冷静下来看清自己的处境和位置 。这个市场的供需如何?自己的叫价究竟是高了还是低了?自己的竞争力是强了还是弱了?
但无论如何人往高处走,人人都期望自己有进步,而“进步”的一个最显眼指标就是薪资 。那么,涨薪的愿景如何落到现实呢?第一步需要把握“一分货一分钱”的内涵 。
把握自己的价值实质
每个员工的薪金收入一定是小于其所创造价值的,用货币衡量,一般个人薪资收入与其创造的货币营收之比为1∶5 。因此,如果对未来有一个积极期望,那么首先需要大致计算一下自己是否有涨薪的实在价值 。那就是算算自己可以为组织带来多少价值收入 。如果你发现,自己所创造的与得到的收入相当,那么也许是需要有危机感的时候了 。反之,如果你是组织里的一只小“金牛”,也许你对自己未来涨薪的愿景就“可以有”了 。但能否去争取实现,还需要继续分析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
放眼中国市场,你会发现仿佛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 。某高校想筹建一个新的院系,就从别的大学引进了一个很牛的人 。但这位牛人过分高估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坐地起价向学校要求更多的个人待遇 。最后学校一怒之下自己组织人马成立了这个系 。
有人说可以把市场上的人分成四类:人渣、人手、人才与人物 。人渣不必说,人手指那些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人,人才指那些难以轻易得到的人,而人物则是那些基本不能离开,离开就会对组织造成巨大损失与伤害的人 。
能正确地分析自己,就能正确地把握形势 。但这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道太难的题,因为通常人们不是对自己评估过高,就是把别人评估得过低 。因为参照系总在变化 。前段时间遇到一个老师讲自己的两个学生,说他们都混得不错,但他们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后就郁闷了——他们并不看得起的一个同学竟然说“我开车了,捎你一程吧” 。他犹如遭到当头棒喝,当即决定购车 。人们经常就这样被别人的坐标给定义了 。当你谦虚地工作之余,却发现以前并不看好的同学个个都比你光鲜的时候,也许你会迷失地高呼“不加薪就跳槽” 。
所以,在此提醒,在获得同学朋友们的参照体系的同时,还是好好把握住自己的价值衡量标准,货币化地计算自己的价值创造与不可替代性周期,然后决定自己准备用哪个坐标体系来要求自己、选择组织 。
适时表达自己的涨价期望
每个人都会带着期待过年,怀着升职、加薪,生活和工作有一些新的机会,事业有新的进展等梦想,但往往是年后忽然发现,生活和工作依然在原地踏步,除了年轮又多了一圈 。
如果你能够理性且比较准确地分析自己的价值实质,也许你就清楚来年,该加价就加价,该挪窝就挪窝了 。同时趁着过年长假,好好地和朋友、同学聚会,获得更大范围的参照体系 。然后结合自己在职场的现有位置,想想自己未来的走向——也许这个走向里,有很大一部分是“我将如何努力进步” 。如果你真的发现自己还真有“不可替代性”,也许可以考虑实践一下“今年再不涨薪就跳槽” 。但涨薪不能是期待出来的,而是自己争取得来的,只是需要有一个恰当的表达机会 。
有一个比较好的时机,那就是过年放假前,可以暗示你的涨薪期望,但涨幅则可以“由单位定”,同时无论如何都别以跳槽相威胁——老板最无法容忍这种要挟,有可能会激起老板“林子大了什么鸟找不到”的念头 。要知道,目前中国的人才市场,2010年光努力找工作的大学生就将近700万,何况还有批量而来的“海龟” 。
因此,只需要给老板一个个人的期望即可,然后老板就会根据你的预报,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好好地思考对你的定位 。可能你以前从来都没有进入他们的视野,这次是一个好机会 。如果过年期间你通过广泛的“调查与对比”发现自己并无多大竞争优势,年后也许需要谦虚谨慎一些,并琢磨琢磨为自己制订一个个人提升计划 。反之,可以去向老板确认一下涨薪的操作时间 。如果老板心如磐石,也许你就应该知道你是被如何定位的,然后再在行业内重估一下自己的“替代周期” 。我想如果经过上面针对性的“预告、调研分析、检验”,你一定更清楚自己在职场价值几何 。
这时也就不用特别担心被穿小鞋了 。毕竟,每个人都在追求进步,这个老板是理解的 。再次强调,你可以在回答在线问卷的时候填“不加薪就跳槽”,却不可以在老板面前如此激扬 。在职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则就是“事可以做绝,但话一定不能说绝” 。话说绝了,往往大家都没有好下场;而如果你能决绝地把事情做出来,谁也拿你没办法 。决绝地做事:找到新的下家、镇定地递交辞职信、心平气和地离开——感受一下这种底气 。决绝地说话则是“不加薪我就辞职”、“不给我加工资咱们走着瞧”——想想如此讲话的后果 。
主动为自己加“芯”
我很喜欢麻省理工学院施恩教授的职场发展路径理论 。他提出四种路径发展:升职、换岗、跳槽、入核心圈 。这种路径中,升职、换岗、跳槽都需要机遇,有时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但进入核心圈却是可以持续主动努力的 。
因此,职场成长,与其苦苦在被赏识而获得升职加薪这棵树上吊死,还不如主动地每天进步一点点获得内生涯成长 。往往,内生涯成长所带来的收益是你始料不及的 。因为内生涯成长一定是根据自己喜好,在某一个领域里带着热情的主动成长 。但这种热情却经常不经意间给你带来诸如加薪、升职等外生涯成长 。
更好的职场内生涯成长,需要好好规划自己、找准方向,然后好好地行动实践这个方向 。
给自己来个彻底的盘点,从理论上高屋建瓴地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照个CT,分析一下自己最佳的安身立命空间在哪里,然后全情全心投入其中 。也许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特别喜欢扛着数码单反,自学摄影了;也许你会跃跃欲试想写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长篇 。
职业规划里最常被探索到的就是“职业兴趣”,而兴趣指的是inter+est,即“最内层的” 。因此,它一定不是轻易可以培养出来的,而是与价值观、个人天性、环境条件共同作用所形成的一种人格特质 。那种技术导向的人扛着几万块的单反相机,也无非就是拍了些高清图片,每次给人解释的都是所拍如何连绒毛都拍清楚了 。这并不是interest,只是一个小爱好而已 。
趁着年关,想想自己的inter+est在哪里,然后想想这个东西与自己目前的职业的关系 。来年,是否需要做些什么来提升一下 。
找到自己的“职业锚”
“个人发展”这个词最常出现在辞职信里 。但是如果细问“发展什么,朝什么方向发展,需要用怎样的代价来迎接发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得很清楚 。有一个朋友在一个事业单位工作了8年,偶遇一个怦然心动的机会,可以一夜之间薪水翻番 。但面对着似锦的前程,她又犹豫了,因为这份新工作有可能极不稳定,也有一年关门大吉的风险 。想想看,一边是驾轻就熟但谈不上有什么“发展”的平淡职业,一边是新鲜刺激很可能有点过度“发展”的风险人生 。对大部分人来说,“升职”和“加薪”就是最好的个人发展 。当然,也有人不这么认为 。
【如何破解加薪跳槽困局】因此,只能通过系统而有效的自我生涯规划,才能清楚自己内心里那个“司南”是什么 。对此,施恩教授亦有理论支持 。他追踪一群MBA的职场发展,发现他们会换许多工作,但有一个东西是稳定的,他把这个东西叫“职业锚” 。比如有人的职业锚是“技术/职能型” 。对于这种职业锚点的人,他们往往希望在工作中实践并应用这种技术/职能,对自己的认可来自他们的专业水平,喜欢面对专业领域内的挑战 。比如,一位工程师发现自己非常擅长设计;一名销售员发现自己在销售方面的天赋和对销售的强烈愿望;一个财务分析师在解决复杂的资本运作问题时所展现出的能力和乐趣;一位教师非常高兴自己在专业领域中更加突出 。这种职业锚型人,期望
推荐阅读
- 老人经常摇头手抖或是帕金森 如何治疗?
- 面膜是如何生产的
- 宝宝断奶后不吃奶粉怎么办如何应对不吃奶粉宝宝应该要注意什么
- 朵唯手机如何进入工程模式
- 耐克气垫鞋漏气如何自己修复
- 如何快速克服职场焦虑症
- 如何使用cdr中的裁剪工具
- 如何调节家用无塔供水器压力
- 如何退订10元100M流量
- 专家教你如何挑选真正的好果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