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吆喝声有哪些( 二 )



另外, 叫卖的特点是气得足, 句与句之间断气时间不能长, 否则就显得零散, 口齿要清白, 韵味要浓, 不能拽着舌头干使劲 。 唱的时候要合理运用花腔、滑腔、甩腔, 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加韵尾, 很多时候最后一个词的音调转折最有韵味 。 要唱就唱有难度的大段词, 那才叫过瘾 。 舌头一翻腔上去就是八度, 站稳了之后还要拖出音的渐弱渐强, 九曲八回的转折之后再翻一亮腔, 最后拉长韵, 把整个音都托满了 。 “一段唱完, 心里那叫痛快 。 ”武荣璋先生说 。

就像演唱需要配乐, 京味叫卖也需要独特的响器 。

光会唱也算不得行家, “没有响器的叫卖就像炒菜里面不放盐” 。 叫卖不能光扯着嗓子喊, 需要配上不同的响器增加其韵味, 而且各行当所用的响器还不同:卖烧饼麻花的用小木梆子, 耍猴儿的用大锣, 串街收购的用小皮鼓……各行有各行的规矩, 往往一听声, 不用吆喝就知道谁来了 。

在京味吆喝的“工具”里, 冰盏儿可以算是响器的王, 就如同京剧中的二胡、交响乐里的小提琴, 如今恐怕很少有北京人知道什么叫冰盏儿 。 其实冰盏儿就是两个直径三四寸的小铜碗, 从前是卖冷饮、瓜果梨桃、各类干果专用的响器 。 食指夹在中间, 上下一掂, 发出清脆悦耳的铜音, 这玩意儿当初是老北京十分常见的响器, 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听到 。

虽然“卖什么吆喝什么”, 但叫卖声中也透着细腻体贴 。

北京人的骨子里总是透着那么一股自信, 一股慢条斯理的从容 。 北京人的自信从容体现在叫卖中, 表现为不但唱词优美抒情, 而且还精致细腻 。

比如卖菜的吆喝:“香菜呃辣青椒茄子扁豆硬蒜苗, 顶花的黄瓜白花的藕呃, 卖扁豆西红柿挂霜的架冬瓜呃, 饶香菜嘞韭菜嘞, 卖栗子味的面老倭瓜呃, 卖马蔺韭菜嘞, 卖萝卜胡萝卜便萝卜香椿嘞, 涮儿的韭菜嘞……”为什么买冬瓜要饶香菜?这里面“藏”了一个时间差:回到家里把瓜洗完抠净切成块, 上锅蒸的同时择香菜, 时间刚刚好 。 几句小词儿却透着精打细算的合理, 即使是平头小民, 也要活得精致讲究, 活得有味道 。

在语言学上, 北京方言特点造就北京吆喝 。

北京话的特点是语速比较快, 连音卷舌音比较多, 略显絮叨又不乏亲切, 在音色上可以归为“油润”一类:口儿甜, 沙脆 。 如果脱离了语言的特点恐怕是很难理解那种腔调近乎做作的吆喝的 。

然而, 就算是当今的北京人, 也不容易听到原汁原味的北京老话了, 更甭提五行八作那些多姿多彩的吆喝, 而在当年这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

过去的小商小贩为了养家糊口, 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自己的优势, 开始尝试把类似说唱糅合在叫卖当中 。 这吆喝本身应该算得上是广告的雏形, 据老人讲, 在老北京要想卖东西, 先得到城墙跟儿去练吆喝, 而且“卖什么吆喝什么”, 不能混着乱唱, 而且唱什么就得配什么“家伙什” 。 连说带唱加肢体语言, 表演带作秀, 全是实打实的卖力, 目的也许就是为了多卖两根萝卜 。 纯朴中透着老北京人的认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