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油之乡,文安小磨香油介绍

【中国香油之乡,文安小磨香油介绍】文安小磨香油是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的特产 。文安小磨香油历史悠久,原料精良,工艺考究,色泽澄亮,纯净浓香 。它既是烹饪的上等用油,又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在周边各市县乃至京、津诸地,均享有盛名 。
小磨香油的原料是芝麻 。芝麻既称这种植物,又称这种植物的种子 。芝麻富含油脂,故称“脂麻”;芝麻原产自非洲,相传汉代张骞在西域得其种,故称“胡麻” 。晋石勒时讳“胡”字,改为芝麻 。芝麻榨油技术是芝麻传入中国后开始的 。
文安的小磨香油当然也和芝麻的种植有直接关系 。不过,文安种植芝麻的历史,明代以前没有记载,至明末创修《文安县志》才有记载 。文安人对芝麻情有独钟,“要发家,芝麻瓜”的民谣流传已久 。民国9年(公元1920年),城内辟有芝麻交易场所——芝麻行 。《河北通志稿》记载文安造油业作坊的户数:民国21年(公元1932年)50家、22年48家、23年51家 。在这些户数中,估计小磨香油至少占一半 。
据小磨香油世家在世人薪火相传的回忆,文安最早的(是回忆中最早的,实际不一定是最早的)香油坊是县城东关外姓马的大户人家开的 。清光绪年间,吉村农民张树春在这家当长工,经常到香油坊打杂、帮忙,慢慢学会了小磨香油的技术 。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张树春回到老家,自己开了一家香油坊 。后来,他儿子张恩荣又接着干 。到第三代张学增,社会1,香油坊时开时关 。人民公社化后,生产队办副业,张学增又为生产队开香油坊 。第四代张法明、张法信、张法光也各自在生产队开办香油坊 。直到张永强、张永良、张同喜,共计五代世家 。第五代遇上改革开放时期,香油坊又重新由个人开办,张永强、张永良两家迁移到县城蔬菜市场西侧,张同喜仍留在本村 。吉村另一家香油坊是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村民王汝从开办的 。第二代王树德经历了自家开办和生产队办两个阶段 。第三代王鸿起仍在生产队干,直到1981年又自家开办 。第四代王国祥赶上改革开放的好时代,工艺不断改进,规模不断扩大 。
1995年建立了廊坊利珠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厂址迁至黄甫农场食品工业园内,改作坊为工厂,成为这一行业的佼佼者 。王家务村香油坊开办时间也较早,据张树芝老人回忆,第一家香油坊是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张万香开办的 。其子张洪皂继承父业,到人民公社化后,张洪皂又为生产队开香油房 。在生产队里,他带出了一批小磨香油的技术人员 。至今,该村仍有5家香油坊 。此外,东关、冯郭、郭辛庄、留郡、大叩皂、阜安、边王赵、马庄等村庄的香油坊开办时间也较早,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
纵观文安小磨香油的发展历史,清代及其以前没有文字记载,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约有20余家,人民公社化期间,生产队共办香油坊100余家,这些香油房规模都很小,一般每家每天仅磨芝麻50斤,甚至有的两天磨50斤芝麻 。香油坊由个人开办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你方唱罢我登场”,香油坊时增时减 。进入21世纪,香油坊基本上趋于稳定,大约80余家,其中城内(防洪堤内)8家,城外70余家,分布在县域各地 。这些香油坊的数量比生产队时虽然减少了,但每家的规模都扩大了 。至2005年,每家香油坊都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能力大大增强,廊坊利珠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发展最快,已成为拥有一整套生产流水线的现代工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