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的“力由脊发” 太极拳的“势与法”

势:通常称为势能,是能量潜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体内具有的能量流,在外释放出来,拳家称之为内劲 。 故势与法是能量的内外转化,在体内称之为势,在体外称之为法,是积蓄与发放的关系 。 有如电被称之为电流(亦称之为电能)一样,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五色、无形的能量流,可用做电焊、照明、取暖、牵引、提升、交通运输等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各种方式转化运用 。 人体的势能也是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各种方式发放出去的 。 人体的势能是散布在全身的各个部位,而且有的按照自然规律来施放和运作,如心脏的跳动、肺的呼吸等 。 人体的势能是通过拳架的正确演练和招式的变换来进行掤、捋、挤、按、探、捌、肘、靠八种势能在体内的练习,在外则称之为法,所以说每式含八法,多式又可通过一法施放出去 。 吾师孙剑云在孙氏技击之要中说:“能一式出八法(势),又能数式皆一法”,即是此意 。 拳拳架的练习就是将全身散乱之势能(即散乱之气、先天之气)集中起来,进行八势的运作练习,达到灵活运作,随意施放,此种练习是笔墨不易表述的,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否则易出偏差,反而事与愿违 。 势:既是人体中的内劲,所以在练习拳架时一定要放松,做到用意不用力,才能激活积蓄这种势能 。 所以松的越好,则内劲产生的越快 。 在练拳时要求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一般,才能有利于内劲的产生与巩固(也就是去掉僵劲) 。 通过拳架的正确演练,使其完成打通小周天、大周天的通道,使真气(能量流)沿着十四经络不断地运行 。 全身布满真气,蓄满势能,使身体达到极松柔之体 。 然后再练习推手,通过推手训练将体内的势能(内劲)转换为八法,运用掤、捋、挤、按、探、挒、肘、靠八法及进退顾盼定五行运转施放出去,达到击打对方的效果,即极松柔蓄之于内,而后极刚猛施之于外 。 势与法;蓄与放;内与外的运作变换;阴与阳的变化运用即是(太极圆形图由圆内两个阴阳鱼组成,每鱼中又各有一点示之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两个阴阳鱼互补变化于一圆中) 。 首先正确的进行太极拳架的演练 。 练时身要松,心要静,气要沉,沉肩、坠肘,否则气将上浮 。 身体四肢动转要以腰带动,一切动作要在动中进行 。 迈步、进身、出手要一气呵成 。 手、脚、腰、身在每一式中,要同时完成,而后承接下式不能间断、停顿,式与式的连接要在似停非停时转换,中间做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整套拳从始至终如行云流水,此时达到外三合,已完成外形肢体的训练,且能使呼吸初步具有腹式呼吸 。 继而进行内三合的练习,在盘架时以搂膝拗步为例.在式将近定式时,眼平视,将眼神放远,手臂前推的同时要塌腕,竖食指,即食指上顶将力贯到指尖,意从手掌向前放出,如向前向远推物,但不能以手臂用力前推,而是用腰脊,通过肩到肘而达于手掌推出,再把眼神由远处收回,同时神、意亦从手臂、肘、肩、收回,从而转接下式 。 如此对神、意的收放练习,而达到以形领意的功夫,习久则能练到形到意到,完成“整”劲的功夫,即内外三合混融一体,完成六合的修为,即达到形到意到的境界 。 近而再修意动形生,形随意转,形意合一,即势与法混融一体 。
【太极的“力由脊发” 太极拳的“势与法”】
拳论中有“力由脊发”之说,不发力无以为拳 。 现在人们虽然可以把当成健身术去练,但拳不仅仅是单纯的健身养生术,而是健武一体之术 。 有些所谓拳家,一味讲究松空轻柔而不用力,其法娱乐无妨,用之则馁 。 乃是不明阴阳互易和阴阳相济之理,误人害己,谬之大矣!
太极拳柔显其外,刚蕴其内,刚柔相济,并非一味地松柔不用力,只是要求自然用力而不用蛮拙之力 。 太极拳其用力乃是自然顺遂 。 撑合自然,均衡不偏,外撑内抱,上拔下沉,自然而为,欲动不动,不动而动,触之即应,因动而动,随动而变而不妄动 。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太极拳是被动拳,而不知其拳慢练快用,背练顺用,形慢意快,意动形随,不快而快 。 不力而力,不速而疾,慢中见快,被动中更加主动 。 太极拳讲究技巧,但技巧是以为基础的,不讲功夫而单纯地追求技巧,就失去了太极拳的灵魂 。 太极拳的灵魂仍然是练力、用力和发力,只是用力和发力的方法有别于他拳 。 拳论中所述的“极柔极刚极坚强,无坚不摧”是太极拳的本真,松柔只是太极拳入门的方法、训练功夫的手段及外在的表象和应敌的前奏(也可称之为化解敌力的方法和手段) 。 若没有力量,太极拳是绝不可能做到“无坚不摧” 的 。 借力打力,是任何拳种都要追求的,不惟太极独专 。 借力亦是有条件的,不能凭空想象,实际运作要看双方的技术层次水平和反应能力,若要借人之力,更要技高一筹 。 力量是拳的基础,天下没有不发力的拳,练太极拳的关键是要会用力,用好力,力不虚发,发则必中,中则必果,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关于太极拳发力,笔者在2003年《与太极》第12期《太极拳之发力训练》和《》2004年12期亦有专述,有兴趣者可参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