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的“力由脊发” 太极拳的“势与法”( 二 )


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去拙力,增活力,所以劲也,任何技巧都是建立在力量、速度、反应基础之上的运化,太极拳亦莫能外 。 没有力 (劲)、不用力(劲)、不会用力(发力或发劲),终生不入太极拳真功之道 。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论述,实际上非无力不要力,只不过是对招熟、劲活的一种体悟,不过就是行拳交手中不较劲、不努气、不用拙力而已,也仅此而已 。 太极拳若不经过力的训练,就不知道力的劲道,想达到“不用力而有力”的效果是绝不可能的 。 力虽有先天力和后天力之分,但拳中之力仍是后天训练的结果,拳中所说之力 。 不经过结合实际的有效的训练 。 只是凭空想象,不会有力的增加和感悟,所用的力也仍然只不过是自己的先天本力而已 。
对初学者来说,“用意不用力”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对其只能要求不用僵拙之力罢了,拳者只有经过反复的训练,练出了拳中之力,有了拳中之力,会用了拳中之力后,你才能会不去主动想力,也只有当你对自身的力和对敌方力都能运化自如了,你的力这时才会随你的意识或意念走,才会顺力而为,不力而力,随意而发!也只有这时你才能真正达到所谓的“用意不用力”,才能做到所谓“意到气到力自到”的太极真功之境 。
传统太极拳讲究劲,也不否认力,其本身就是学习和研究用力的学问 。 拳论中不仅有“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 ”的要求,更有“力由脊发,步随身换”的说法 。 在传统的武派太极拳中就有“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及“两股有力、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的各种论述 。 前人对劲、力虽有分说,其意稍有微别,但实际上劲力不二,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虽然有人说“劲活力拙,力僵劲巧”,但仍然是主观的评判,而未必尽合实际 。 力可拙,劲未必不笨,如人们平时所说的某某“笨劲大”就是指拙力,又如,在拳中所说的“整劲与整体力和内劲与内力”的内涵就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再如,拳中所划分的“柔劲与刚劲,明劲与暗劲,化劲与打劲”,也只是用力大小隐显与快慢轻重的区别,也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 若说得再透彻一点,“劲乃是用力多元化的运化”,即“组合用力”的活化而已,也不过就是说:“劲是对力量的运用” 。
拳者,亦打亦化,化是打的手段,打是目的,太极拳亦然 。 拳者制人而不制于人 。 要制人不能不打,要打就不能不发力,发力是打的基础,是太极拳用劲的灵魂,化是太极拳应敌的手段或方法,故在太极圈中有“能化则能打”之说 。 真正的太极拳乃是化打合一之术,只有化打不分,才能步入太极拳的上乘之门 。
拳者若不能发力、不会发力、发不好力,则达不到“发劲似发箭”的效果 。 那么,太极拳之发力到底由何而发呢?此若不明,太极真功难成 。
拳论中说“力由脊发”,又说“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 。 也有的说“劲起于脚,主宰于腰,灵通于背,形于手指,发于脊骨” 。 从前人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说法中劲、力乃一不二;其次,所述发力点虽异而一 。 因为,无论脊或腿皆主宰于腰,太极拳若没有腰的主宰,身便散乱,任何局部之劲力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太极拳的根本大法“命意源头在腰隙”,所以说“无腰不太极”,太极拳练的就是腰,即俗所谓“别看太极柔刚劲腰中求” 。 在太极拳论有中云:“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 。 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也就是说太极拳的运动,“一举动周身具要轻灵,尤须贯穿”,若离开了整体的贯穿,而单纯强调某一点或局部,太极拳必将散漫失其真宗而不能做到“完整一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