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兆麟太极拳手册 如何在站桩中求劲呢

如何在站桩中求劲呢?正确的站桩是有内涵的 , 不是说站个姿势就是站桩 。 劲是桩的内涵 , 也就是说站桩要找到拳劲才有意义 , 才是有效的做功 。 初学者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找到拳劲 。 ①两脚与肩等宽 , 做几次起跳动作 , 并用心体会在起跳和下落的瞬间 , 身体腰胯的间架结构状态 , 将这种间架定住并体认内在的劲力状态 。 ②负重起蹲 , 体验蹲起较劲的状态 , 这种腹腰脊背自然得力状态就是站桩所需要的身躯状态 。 ③端水试劲 , 两手端一盆水 , 体验水盆的重力从手臂传导到腰部的劲感 , 然后放下水盆 , 空着两手做寻找端水盆的劲感 , 这就是上肢要找的拳劲 , 形松意紧 , 松而不懈 。 ④头顶悬 , 虚领顶劲 , 诀窍在于颌回收 , 将颈项上顶 。 睡觉时体验颈部枕枕头的状态 , 这是颈部最自然的状态 。 ⑤检验桩劲是否正确 , 按上述4步要求做浑元桩(抱球桩) , 然后直接起跳下落 , 桩架不散 , 内劲不失就是正确的整劲站桩了 , 这种要求可运用到各种桩功训练中 。 整劲是站桩的本质 , 要领是五心归源 , 即头顶手足心的力都向丹田(力源)汇聚传导 。 丹劲道三层“企托桩”详细讲解了这一内功心法 。
静力型求劲还有一种特别的方法 , 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仿生术 , 如虎扑为什么那么厉害 , 就是因为虎一生下来就在训练整劲 , 当然这是它的自然行为 。

拳谱1.(八门五步) 方位八门 , 乃阴阳颠倒之理 , 周而复始 , 随其所行也 , 八门者 , 四正隅也 , 四正为掤履挤按 , 四隅乃採例肘靠 , 合正隅之手 , 得门位之封(卦) , 以身分步 , 则生五行 , 以支撑八面 , 五行者 , 进步“火” , 退步“水” , 左顾“木” , 右盼“金” , 中定“土”是也 , 以中定为枢轴 , 怀藏八卦 , 脚踏五行 , 名之曰八门五步 。 2.粘黏连随 粘者 , 提上拔高之谓也 , 黏者 , 留恋繾綣之谓也 , 连者 , 舍己无离之谓也 , 随者 , 此动彼应(彼动此应)之谓也 , 学者欲求懂劲 , 当於此四字三注意焉 。 3.顶偏(匾)丢抗 顶者 , 出头之谓也 。 偏(匾)者 , 不及之谓也 。 丢者 , 离开之谓也 。 抗者 , 太过之谓也 。 初学者 , 每犯此四字之病 , 必於推手之时 , 密密觉察 , 随时改去 , 改之既尽 , 方能达感觉灵敏 , 粘黏连随之域 。 4.圈 退圈容易进圈难 , 不离腰腿(顶)后与前 。 所难中土不离位 , 退易进难仔细研 。 此为动功非站定 , 倚身进退并比肩 。 能如水磨摧急缓 , 云龙风虎象周旋 。 要用天盘从此觅 , 久而久之出天然 。 5.对待用守中正 欲求懂劲 , 须习对待 , [即推手] , 推手分掤履挤按四手 , 学者必于此四手 , 用不动步推法 , 苦下工夫 , 须练至腰腿皆可沾黏连随 , 身形和顺 , 伸舒自如 , 无丝毫拙力 , 随感随应 , 方可谓基本之功足 。 6.进退不已功 掤进履退自然理 , 阴阳水火相既济 。 先知四手得其真 , 採例肘靠方可许 。 四隅从此演出来 , 十三势架永无已 。 所以因之名长拳 , 任君开展与收敛 , 千万不可离太极 , 对待于人出自然 。 由兹往返於地天 , 但求舍己无弥病 , 上下进退永连绵 。 7.太极体用解 理为精气神之体 , 精气神为身之体 , 身为心之用 , 劲(力)为身之用 , 心身有一定之主宰者 , 理也 , 精气神有一定之主宰者 , 意诚也 , 诚者天道;诚之者 , 人道 , 俱不外意念须臾之间 。 要知天人同体之理 , 自得日月流行之气 , 其气意之流行 , 精神自隐於(微乎)理也(矣) , 夫而后言 , 乃武 , 乃文 , 乃圣 , 乃神则得矣 。 特借后天之武事 , 论之於身心 , 用之於劲力 , 仍归於道之本也 。 劲由於筋 , 力由於骨 , 如以持物论之 , 有(力)者能执数百斤 , 是骨节皮毛之外操也 , 故有硬力 。 之内劲则不然 。 以之持物 , 或不数斤 , 盖精气内壮也 。 若功成之后 , 较硬力不知妙出若干倍也 。 8.太极文武解 文者体也 , 式者用也 。 文功在武 , 用於精气神也 , 为之体育 , 武功得文 , 体於心身也 , 为之武事 。 夫文武又有火候之谓 , 在放卷得其时中 , 体育之本也 , 文武使於对敌(待)之际 , 在蓄发适当其可 , 武事之根也 。 有文无武 , 谓之有体无用 , 武而无文 , 谓之有用无体 。 文者内理也 , 武者外数也 。 有外数无文理 , 必为勇(血)气之勇 , 有失本(来)面目 , 欺敌取败也;有文理无外数 , 徒思安静之学 , 未知用的採战 , 差微则亡矣 。 9.太极懂劲解 自己懂劲 , 接及神明 , 为之文成 。 而反(后)採战 , 身中之阴 , 七十有二 , 无时不然 , 阳得其阴 , 水火既济 , 乾坤交泰 , 性命葆真矣!於人懂劲 , 视听之际 , 遇而变化 , 不著思量形相 , 而来往咸宜 , 自得曲诚之妙 。 10.八五十三势长拳解 自己用功 , 一势一式 , 用成之后 , 合(之)为长拳 , 滔滔不断 , 周而復始 , 所以名为长拳也 。 万不得不有一定之架子 , 恐日久入於油滑也 , 又恐入於硬拳也 , 决不可失其绵软 。 周身往復 , 精神意气之本 。 用久自然贯通 , 无往不至 , 何坚不推也! 於人对待 , 四手当先 , 亦是(自)八门五步而来 。 站步四手 , 碾磨四手 , 进退四手 , 天地人三才四手 , 由下乘长拳四手起 , 大开大展 , 练(炼)至紧凑屈伸自由之功 , 则入上中乘之境矣! 11.太极分文武三成解 盖言道者 , 非自修身 , 无由得也 , 然又分为(三)乘修法 。 乘者成也 , 上乘即大成也 , 下乘(即)小成也 , 中乘即诚之者成也 。 法虽三 , 其成功一也 。 文修於内 , 武修於外 , 体育内也、武事外也 , 修者内外表里成功集大成者 , 上乘也;由体育之文 , 而得武事之武 , 或由武而得文 , 中乘也;若惟知体育而成 , 或专由武事而成者 , 即下乘也 。 12.太极下乘武事解 太极之武 , 外操柔软 , 内含坚刚 , 练习之久 , 自得内之坚刚 , 然非有意坚刚 , 实自然增长之内劲也 。 所难者 , 内含坚刚而(不)施於外 , 即迎敌之时 , 也以柔软而应坚刚 , 使坚刚尽化无存 。 然此步 , 何等深玄 , 要非粘黏连随 , 已由懂劲达神明之域者 , 不能轻灵玄妙 , 收四两拨千斤之功若是也 。 13.太极正功解 太极者元(圆)也 , 无论内外上下左右 , 不离此圆也 。 太极者方也 , 无论内外上下左右 , 不离此方也 。 元(圆)之出入 , 方之进退 , 随方就元(圆)之往来也 。 方为开展 , 元(圆)为紧凑 。 方元(圆)规矩之至 , 熟能出此外哉 。 如此得心应手 , 仰高钻坚 , 神乎其神 , 见隐显微 , 的的思的 , 生生不已 , 欲罢不能 。 14.太极轻重浮沉解 双重为病 , 在於填实 , 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 , 因其活泼能变 , 与重不等也 。 双浮为病 。 在於漂渺 , 与轻不同也;双轻不为病 , 因其天然轻灵 , 与浮不等也 。 半轻半重不为病 , 偏轻(偏)重为半(病)者 , 半有著落也 , 偏者 , 偏无著落也 。 所以为病 , 偏无著落 , 必失方元(圆);半有著落 , 岂出方元(圆);半浮半沉为病 , 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 , 失於太过也;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 , 半轻偏轻灵而不元(圆)也;半沉偏沉 , 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 , 茫而不元(圆)也 。 夫双轻不进於浮 , 则为轻灵;双沉不进於重 , 则为离虚 , 故曰 , 上手轻重 , 半有著落 , 则为平手 , 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 。 盖内之虚灵 , 不昧能勇(致)於外 , 气之清明 , 流(行)乎肢体也 , 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 , 徒劳掘井不及泉之叹耳!然有方元(圆)四正之手 , 表圆而方 , 超乎象外 , 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 15.太极四隅解 四正即四方也 , 所谓掤履挤按也 。 四隅 , 即四角也 , 所谓採例肘靠也 。 学者若不知方极而元(圆) 。 元(圆)极而方 , 方元(圆)循环 , 阴阳变化之理 , 焉能出隅之手哉!盖吾人外而肢体 , 内而神气 , 均贵轻灵活泼 , 乃能极四正方元(圆)之功 。 然或有於四正之手 , 犯轻重浮沉之病者 , 则有隅手出矣 , 譬为半重偏重 。 16.太极平正(准)腰顶解 顶如准 , 故至(曰)顶头悬也 。 二手即平左右之盘也 。 腰即平之根株也 。 若平准稍有分毫之轻重浮沉 , 则偏显然矣!故习者 , 须立身中正 , 有如平准 , 使顶悬腰松 , 尾閭中正 , 上下如一线贯串 , 转变全凭二平 , 分毫尺寸 , 须自己细辩 , 默识揣摩 , 容(融)会於心 , 迨至精熟 , 自能随感斯应 , 无往不宜也 。 车轮二 , 命门一 。 纛摇又转 , 心令气旗 , 使自然随我便 。 满身轻利者 , 金刚罗汉炼 。 对待有往来 , 是早或是晚 。 合则发放去 , 有如凌霄箭 。 滋养有多少 , 一气哈而远 。 口授须秘傅 , 开门见中天 。 17.太极尺寸分毫解 功夫先炼开展 , 后炼紧凑 。 紧凑之后 , 再求尺寸分毫 。 由尺而寸而分而毫 , 盖慎密之至 , 不动而变也 。 18.太极膜脉筋血(穴)解 节摸(膜)、拿脉、抓筋、闭穴 , 此四功 , 尺寸分毫得之 , 而后求之 。 络(膜)若节之 , 血不周流 , 脉若拿之 , 气难行走 , 筋若抓之 , 身无主地 , 穴若闭之 , 神气皆无 。 暗抓络节至半死 , 伸脉拿之似亡军 , 筋抓之劲断 , 死穴闭之无生 。 气血精神若无 , 身何有主哉 。 若欲能节拿抓闭之功 , 非得真传不可 。 19.太极字二解 挫揉捶打 , [於己於人] , 按摩推拿 , [於己於人] , 开合升降 , [於己於人] , 此十二字皆用手也 。 屈伸动静 , [於己於人] , 起落急缓 , [於己於人] , 閔(闪还)撩了 , [於己於人] , 此十二字於己气也 , 於人手也 。 转换进退 , [於己身也 , 於人步也] , 顾盼前后 , [(於)己目也 , (於)人手也] , 即瞻前眇后、左顾右盼 , 此八字 , 关乎神者也 。 断接俯仰 , 此四字关乎意劲也 。 接关乎神气 , 俯仰关(乎)手足也 。 劲断意不断 , 意断神可接 。 劲意神俱断 , 则俯仰矣 。 因手足无著也 , 俯为一叩 , 仰为一反 , 不使叩反 , 非断而(复)接不可 。 对待之时 , 俯仰最当留意 , 时时在心 , 手足不使断接之能 , 非见隐显微不可 。 隐微如断而未断 , 见隐如接而未接 。 接接断断 , 断断接接 , 其心意身体神气 , 极於隐显 , 又何患不粘黏连随哉 。 20.太极节拿抓闭尺寸分毫辨 对待之功 , 既得尺寸分亳於手 , 则可量之矣 。 然不论节拿抓闭之手易 , 若节络(膜)拿脉、抓筋闭血(穴)则难 。 非自尺寸分毫量之 , 不可得也 。 节不量 , 由按而得 。 拿不量 , 由摩而得 。 抓不量 , 由推而得 。 拿闭非量而不能得穴 , 由尺盈而缩之寸分毫也 。 此四者 , 无(虽)有高传 , 然非自己功夫久者 , 无论(能)贯通矣(焉) 。 21.太极补助(泻)气力解 补泻气者(力)於自己难 , 补泻气力於人亦难 。 补自己者 , 知觉功则补运动功 , 过则泻 , 所以求诸已不易也 。 补於人者 , 气过则补之 , 力过则泻之 , 此胜彼则所由然也 。 气过或泻 , 力过或补 , 其理虽亦然 , 其有详夫过补为之 , 过上加过 , 遇泻为之缓他不及他 , 必更过 , 仍加过也 。 补气泻力於人之法 , 均为加过於人矣 。 补气名曰结气法 , 泻力名曰空力法 。 22.懂劲先后论 未懂劲之先 , 易犯顶匾丢抗之病 , 既懂之后 , 又恐(犯)断结(接)俯仰之病 。 然未懂故犯病 , 既懂何又犯病? 盖后者在似懂未懂两可之间 , 断接无准 , 则视听未正确 , 尚未达到真懂劲之境焉 。 何为真懂?知瞻眇颜盼之视 , 起落缓急之听 , (闪还撩了之运 , 转换)进退之动 , 斯为真懂劲 。 乃能屈伸动静之妙 , 开合升降之巧 。 见入则开 , 遇出则合;看来则(降) , 去就(就去)则升 。 而达神明之域 。 既明矣 , 则往后行(坐)住卧、一动一静 , 均须谨慎在意 , 盖无往而非功夫矣 。 23.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 凡未懂劲 , 先求尺寸分毫 , 为之小功 , 不过未技武事而已!所谓能尺於人者 , 非先懂劲也 。 如懂劲后 , 神而明之 , 自然能量尺寸分毫也 。 能量然后能节拿抓闭矣 。 又必详知膜(络)脉筋血(穴)之理 , 存亡之手 , 生死之穴 。 而点穴之要 , 又在於 (闭)之一字也 。 24.太极指掌捶手解 自指之下 , 腕上实者如(为)掌 , 五指之首为手 , 五指皆为指 , 五指组笼为捶 。 言其用处 , 按推掌也;拿揉抓闭 , 俱用知(删除)指也;挫摩手也;打捶也 。 捶有搬拦 , 指襠 , 肘底 , 搬(撇)身 , 覆捶 。 掌有搂膝 , 换转 , 单鞭 , 通背 , 串掌 。 手有云手 , 提手 , 合手 , 十字手 , 反手 。 指有屈指 , 伸指 , 捏指 , 闭指 , 量指 。 量指又名尺寸指 , 又名觅穴指 。 指有五 , 各有(其)用 。 首指为手仍为指 , 故又名为手指 。 其(一)用之为施(旋)指、施(旋)指手;其二用之为根指手;其三用之为弓指弓手;其四用之为中合手指 , 四手指之外为独指、独指手也 。 食指为卞指 , 为剑指 , 为佐指 , 为粘指 。 中正(指)为心指 , 为合指 , 为钩指 , 为抹指 。 无名指为全指 , 为环指 , 为代指 , 为扣指 。 小指为帮指 , 为补指 , 为媚指 , 为挂指 。 若此之名 , 知之易而用之难 , 得口诀秘法 , 亦不易为也 。 其次 , 有对掌、推小(山)掌、射雁掌、掠(晾)翅掌、似(闭)指、拗步指 , 湾弓指、穿梭指、探马手、湾弓手、抱虎手、玉女手、胯(跨)虎手、通山捶、叶(腋)下捶、背反捶、势分捶、卷挫捶 。 再其次 , 步随身换 , 不出五行 , 则无失错矣!因其粘连黏随之理 , 舍己从人 , 身随步转 。 只要无(五)行(之)舛错 , 身形脚势出於自然 , 又何虑些些(须)之病也! 25.口授张三半(丰)老师之言 予知之数(三教)归一之理 , 皆性命学也 , 皆以心为一身之主也 , 人之身有精气神 , 才能文思安安 , 武借(备)动动 , 安安动动 , 安安动动 , 乃文乃武 , 大而化之者 , 圣神也 , 先觉者 , 得其寰中 , 超乎象外矣 , 后学者 , 以效先觉之所知能 , 盖其知能虽人因(固)有之 , 然以迷故 , 以渐消失 , 非效先贤 , 不可(复)也 。 夫人之知能 , 天然文武 。 目视耳听 , 天然文也 , 手舞足蹈 , 天然武也 。 前辈大成文武圣神 , 授人以体育修身之道 , 而不以武事修身传也 , 至予得手舞足蹈之採战 , 惜阴补阳 , 身之阳男也 , 身之阴女也 , 然皆备於一身 , 非如邪道之以男女后天色身为採补也 。 予之传斯武事 , 即本此意 , 借假修真 , 以求进於了性保命之境 。 非徒作技击之末也 。 然即施之於技击 , 亦与己身之採战之理相同 。 盖己身遇对待之数 , 则为採战也 。 是即汞铅 , 於人对战 , 坎离兑震 , 阳战阴也 , 为之四正 , 乾坤艮巽 , 阴採阳也 , 为之四隅 , 此八卦也 , 为之八门 , 身足位列中土 , 进步之阳以战之 , 退步之阴以採之 , 左顾之阳以採之 , 右盼之阴以战之 , 此五门者 , 为之五步 , 共为八门五步也 。 夫修身入手 , 无论文武 , 及成功一也 , 之(三)教 , 之(三)乘 , 之(三)原 , 不出太极 , 顾后学以易理格致於身中 , 留於后世也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