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八面支撑”的师徒对话 杨氏太极拳堂奥问答-姚国钦( 三 )


问:那么劲如何练呢?
答:现在教你们练的“八段锦”就是练劲、练内气 。
问:那么这两样都学会 , 太极拳就学成了 。
答:还要练推手 , 直到乱环 , 随曲就伸 , 无过不及 。
问:这样看来 , 太极拳有两个一分三 。 小架一分三为中架、推手、发劲 。 中架一分三为招式、盘圈与劲路 。 大架以招式为主 , 那么 , 大架最简单是不是?
答:有点对 , 但是你现在如果同样演大架和师弟们演得就不一样 , 因为会中架子后练大架看似简单 , 但总有一种说不出的韵味在里面 , 这是一般人没法学得像的 。 就像音乐家弹莫扎特的曲子 , 虽简练 , 但特别耐听 , 书法家同样写正楷 , 虽简洁 , 但却传神 。 你说是么?
回答:对 , 我今天总算把架子问题弄清楚了 。
二、论劲
问(姚国钦):师父 , 记得我刚学拳两年就问过劲的问题 , 您说等学过八段锦后再讨论 。 师爷在世时也这样教的么?
答(田颍嘉):你师爷在世时常说:杨健侯老先生讲 , 力是方的 , 劲是圆的 。 讲得简单些 , 也可以说力是死的 , 劲是活的 。 一般人如没有三年五年的拳龄体会 , 不一定能完全理解 , 一知半解 , 反而更玄乎 。
问:我也常想:只要存在的 , 就是合理的 。 都二十一世纪了 , 科学那么昌明 , 为什么很多人还没有把劲的问题弄清楚?
答:这可能是与我国旧时传统思想“重文轻武”有较大的关系吧 。 旧时习武的多数没条件修文 , 功夫练得再好 , 却没办法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 更不用说去写探讨学术的理论了 。 练内家拳的 , 像张三丰、王宗岳、陈鑫等文武全才的老前辈毕竟是少数 , 再说当时也没有物理学等现代科学 , 所以 , 前辈留下的拳谱理论一般人很难读懂 。 除非练到一定境界才能体会领悟 , 再练进一层 , 又会有新的体会 。
问:那么 , 不练拳的人就没办法研究劲了吗?也就是说 , 劲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吗?
答:话还得从两面说 , 第一 , 不练就没有劲 , 那又如何去研究呢?第二 , 劲 , 按理说还是有它的科学依据的 , 问题是人们常着重于拳种、门派、招数的讨论 , 而圈外人又认为和平时代研究技击干啥 , 即使战争 , 在现代化武器面前 , 又有何用 。
问:不过 , 我还是想弄清楚劲的问题 。 师父 , 您是工程师 , 您能否从科学的角度来谈谈劲的问题?
答:我虽学了一点现代科学知识 , 但还差得远哩 。 再说拳学博大精深 , 我虽是工程师 , 也不敢妄自议论 。 今天你左探右讨 , 无非想知道力与劲的问题 。 这问题说简单也简单 , 说复杂也复杂 。 我只能根据拳论启发和个人感受 , 谈一谈力与劲的主要不同:
1. 力产生于人体肌肉伸缩运动 , 百斤力经肢体各关节传递至手时 , 不过几十斤 , 大部分损耗于自身关节的阻力上;而劲却可以调集全身一切有用的能量集中至某点出发 , 所以练拳要求节节贯通 。 狮虎虽为兽中之王 , 其力实不及牛 , 然又何能击倒牛;猎豹又因何为动物界中“短跑冠军” , 从中不能获得某种启悟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