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指南

各市(州)农业(农牧)农村局:
为全力推进“鱼米之乡”创建工作 , 切实做好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导 , 现将《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指南》印发给你们 , 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2020年6月4日
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稻渔综合种养生产技术指南〉的通知》(农办渔〔2020〕11号) , 结合我省实际 , 编制本指南 。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指南

文章插图

一、概述
(一)基本概念
稻渔综合种养是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 , 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 , 通过规模开发、产业经营、标准生产、品牌运作 , 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增收、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使用减量、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改善 , 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
(二)技术指标
稻渔综合种养应保证水稻稳产 , 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1.水稻单产:平原地区水稻产量每亩不低于500kg , 丘陵山区水稻单产不低于当地水稻单作平均单产;
2.沟凼(暂养池)占比:沟凼占比不超过10%;
3.纯收入提升: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对比 , 单位面积纯收入平均提高50%以上;
4.化肥使用减量: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对比 , 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平均减少30%以上;
5.农药使用减量: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对比 , 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平均减少30%以上;
6.渔用药物施用:无抗菌类和杀虫类渔用药物使用 。
(三)适宜田块
用于稻渔综合种养的田块应具备水源好、排灌方便、田块平整、保水性好、不受洪旱灾害影响的良好条件 。 水源水质应符合GB11607的规定 , 养殖用水应符合NY5051的规定 。
(四)主要模式
目前我省已形成稻-鱼、稻-虾、稻-蟹、稻-鳅、稻-鳖5类模式 。
二、技术要点
(一)稻鱼综合种养
1.田间工程
(1)进排水系统改造 。 对于新开挖的养鱼稻田 , 进排水口一般设在稻田的两对角 , 以保证水流畅通 , 进排水口大小根据稻田排水量而定 。 对于旧的养鱼稻田应进行检查 , 夯实进排水口 , 防止漏水 。 进排水口推荐采用三型聚丙烯管(简称PPR管 , polypropylenerandom) , 排水管呈“L”型 , 一头埋于田块底部 , 另一头可取下 , 利用田内水压调节水位 。 进排水设施均需做好防逃 , 可用聚乙烯网或金属网套住管口 , 网眼规格小于田鱼规格 , 以不逃鱼、不阻水为原则 。 排水装置详见图1 。
或根据稻田形状和养殖布局预留溢洪排水口 , 口宽100cm , 口埂高30~50cm , 溢洪口个数可视田块大小而增加 , 同时安装防逃设施 。
(2)沟凼整修及田埂加固 。 对于新开挖的养鱼稻田 , 在插秧之前开挖好鱼沟、鱼凼 , 并加固田埂 , 可在坡边和田埂种植三叶草等植物护坡稳坡 。 对于旧的养鱼稻田则需要对鱼凼进行整修 。 根据鱼沟、鱼凼开挖后地质情况 , 在保证生态化的前提下 , 确需防渗处理的 , 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 , 保证鱼沟、鱼凼及田埂夯实不漏水 。 详见图2 。
①鱼沟:鱼沟约占整块田面积的5~7% 。 面积在10亩以上的稻田 , 在田内挖一条宽150~200cm环沟 , 主要分两部分 , 其中紧挨田埂30~50cm区域作为土埂护坡区 , 环沟深度为120~150cm , 作为养殖区 , 环沟截面为梯形 , 上宽下窄 , 边坡比宜为1︰0.7左右;面积在10亩以下的稻田 , 在稻田的一侧开挖边沟 , 边沟距离田埂30~50cm , 宽150~200cm , 深80~120cm 。 所挖泥土用于加高加固四周田埂 , 加高50~70cm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