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 , 大场的三黄鸡是否仍然是名声四扬?目前的方志记载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 光绪《宝山县志》卷十四中仍然谈到大场的三黄鸡 , 但和明代《嘉定县志》的记载是相同的 , 我推测这不过是修志者依样画葫芦而已 , 并不说明大场的三黄鸡养殖仍有很好的势头 。 相反 , 可以估计大场的三黄鸡仍然有一定数量的养殖 , 但与前代相比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 而明朝刘诩谈到的南翔、罗店的三黄鸡更是不见了踪影 。 清代《罗店镇志》卷一谈到鸡时说:“另一种纯白毛、金胸、绿耳、青脚 , 俗谓可治小儿惊风症 。 ”书里没有提到其他的品种 , 只提到这种青脚白毛的鸡是有点特色的 。 而《南翔镇志》的物产介绍中没有提到鸡 , 说明人们养殖的鸡毫无特点可言 。
文章插图
浦东三黄鸡
清朝前期 , 三黄鸡的养殖在上海浦东地区也是大放异彩 。 雍正八年(1730)编成的《分建南汇厅县志》卷十五中谈到:“鸡 , 产浦东者大 , 有九斤黄、黑十二之名 。 ”九斤黄 , 应该就是三黄鸡 , 与大场的三黄鸡体型上大小相似 。 之后乾隆末年的《南汇县新志》把这句话又重新抄录 。 上述薛理勇文中谈到浦东鸡作为一个特殊品种的最早资料是道光十六年(1836)编成的《川沙抚民厅志》 , 因为卷一一中谈到川沙“有鸡 , 邑产最大 , 有九斤黄、黑十二之称” , 显然这是对前志资料的沿用 , 而实际上在这100年前浦东的三黄鸡早就出名 。
浦东三黄鸡在清朝及民国年间 , 成为上海地区的特色家禽 , 深受人们的喜爱 。 民国《上海县续志》卷八谈到浦东鸡的种类甚多 , “出浦东者有九斤黄、黑十二之名 。 卵小于鸭 , 卵为滋养品 。 肉味最美 , 销路甚广 , 农家畜之 , 为生利之一 。 ”直到新中国建立后 , 三黄鸡仍在浦东很多地区继续养殖 。
不过 , 今日同属上海地区 , 但浦东三黄鸡与大场三黄鸡在品种上可能是有所区别的 。 大场人张荫祖在上世纪六十年编纂的《大场里志》卷一谈到:“鸡之本地生产的 , 其名就叫大场鸡 , 还有浦东鸡 。 清鸡来自浦东一带孵坊 , 鸡种不大 , 因蛋用火孵的 , 故其名又叫火炙鸡 。 又有一种浦东鸡 , 用母鸡孵卵而生的 , 鸡种颇大 , 远近闻名 。 我伲大场一带 。 由母鸡孵出的小鸡 , 鸡种亦大 , 就是出名的大场鸡 。 ”该书又引了“俚编遗传话” , 说:“大场骆家鸡 , 九斤黄 , 黑十二 , 芦花十八 , 酱廿四 。 ”镇上有位骆姓的 , “养鸡颇讲究 , 故出大种鸡” 。 这户人家专挑大母鸡生的大鸡蛋孵育 , “因之鸡种更其壮大了” 。 照此看来 , 大场三黄鸡到民国时 , 仍有一定量存在 , 在培育上有一定的讲究 。 而同时浦东的三黄鸡种在向外扩散 , 进入了大场的市场 , 但人们认为 , 同样是号称九斤黄 , 大场鸡和浦东鸡是不同的两个品种 。
【上海三黄鸡居然不是产自浦东?】明清以来 , 上海地区的肉鸡一直有着优良的品种 , 大场三黄鸡和浦东三黄鸡五百多年间名声远扬 , 使无数食客念念不忘 。 保存一些传统、优良的家禽品种 , 在今天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 , 应该是完全有必要的 。
推荐阅读
- 如何做好春季蛋鸡育雏准备工作
- 蛋鸡养殖需要投资多少钱
- 一位蛋鸡养殖人的艰苦创业故事
- 鸡腿菇袋式栽培管理要点
- 鸡蛋是大头向下还是小头向下储存
- 生蚝鸡汤做法
- 【花语】金鸡菊的资料及花语有哪些?
- 吃未熟鸡肉丧命,“带血丝的白斩鸡”还能吃吗?
- 蛋鸡的营养价值
- 清远麻鸡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