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闵一得之龙门方便法门 论胎息

【试析闵一得之龙门方便法门 论胎息】“胎息”一词 , 源头很远 。 《后汉书·方技传》已描述东汉王真锻炼内功 , 能够达到运用胎息和胎食的地步 。 李贤作注时引《汉武内传》说 , 王真“习闭气而谷之 , 名曰胎息 。 习漱舌下泉而咽之 , 名曰胎食 。 真行之断谷百余日 , 肉色光美 , 力并数人 。 ”此人具有这样的功力 , 应属不假 。 闭气吞气 , 是上古传下来的“服气术” 。 咽舌下唾液 , 古称“玉液炼形” , 本是上古就有 。 这些健身方法 , 可以人口促进“辟谷”的成功 , 几个月只喝水 , 不吃饭 , 照样正常生活 , 至今气功锻炼有素的人 , 也能办得到 。 可是服气术并非“胎息” , 李贤的诠释并不准确 。
东晋葛洪《抱朴子·释滞》提到“行气”的种种功效 , 有时能治百病 , 甚至能“延年命” , 但那必需达到“胎息”的高境界:
“得胎息者 , 能不以鼻口嘘吸 , 如在胞胎之中 , 则道成矣 。 ”
婴儿在母腹内并不存在呼吸问题 , “胎息”状态 , 就是返还到那种原始的状态 。 这一诠释 , 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也有相同认识:“胎息者 , 不以口鼻呼吸者也 。 ”(见《道枢·枕中篇》所录)可是怎样才能达到这么高的层次?正统《道藏》命字函收有《延陵先生集新旧服气经》 , 其中抄录了一段“胎息口诀”(不知出自何代?) , 对胎息有详细解释:
“口鼻俱无喘息 , 如婴儿在胎、以脐通气 , 故谓之胎息矣 。 绵绵不间 , 经三十年 , 以绳勒项 , 不令通气 , 亦不喘息 , 喘息常在脐中 。 水底坐 , 经十日、五日亦可矣 。 ”
极端高超的炼者 , 可以完全不用气管和肺部来进行呼吸 。 不过 , 这不可能一蹴而就 , 必须长期练习:
“想身在气中 , 口鼻俱闭 , 心存气海中 , 胎气出入 , 喘息只在脐中 。 如气急 , 即鼻中细细放通息 。 候气平 , 还依前用心为之 。 以汗出为一过 。 亦不限过数 。 ”
这种锻炼方法 , 仍是强行闭气 , 其结果会弄出一身汗 。 显然 , 这么弄下去 , 恐怕很难真正达到胎息的境地 , 最多能使呼吸加长 , 肺活量增大而已 , 若不得法 , 还会损害健康 。 但此篇收录的《胎息杂诀》引《经》语 , 倒有几句关键的话:
“胎息之妙 , 功在无思无虑 , 伴合自然 。 心似死灰 , 形如枯木 。 即百脉畅、关节通矣 。 ”
从这里的提示来看 , 胎息决不仅仅是强行闭气所能达到的 。 《道藏》所收《诸真圣胎神用诀》摘录

“胎息之根源 , 不出不没 , 状如鸡子 , 色犹水精 , 由念而有 。 动转之时 , 内气不出 , 意因其发而有去来 。 ”
表明胎息与结胎、结丹有一定关系 。
专门阐述胎息方法的经典 , 无过于自唐代的达摩祖师《胎息铭》 , 全文不长 , 但却不太好懂:
“胎从伏气中结 , 气从有胎中息 。
气入身来为之生 , 神离形去为之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