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课文原文

《社戏》全文原有前后两个部分, 课文节选自后一部分, 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 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 。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 是快乐美好的, 是一段难忘的体验 。 在成人后回忆往事时, 对当时的人和事, 更是怀着一种浪漫的情感 。 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 如双喜、阿发、桂生等 。 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 。 “我”看不成戏, “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 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 建议去“偷”自家的豆 。 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 。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 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 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 聪明伶俐, 当“我”看不成戏, “急得要哭”时, 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 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 “我”很失望, 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 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能拿主意, 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 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 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 双喜后又劝止大家“再多偷, 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 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 。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 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 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 情景交融, 充满水乡特色 。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 远山的“淡黑”, 月光的“皎洁”, 渔火、灯光的“红”, 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 孩子们的笑声, 横笛的“宛转, 悠扬”, 诸方面写得简洁干净, 生动传神 。 作者还运用各种比喻、拟人等手法, 如表现船行之快, 用远山来陪衬,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 “那航船, 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化静为动, 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
二、问题研究
1.作者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民风淳朴的乡村, 对一个在封建家庭中生长、受各种规矩束缚的孩子来说, 确实是快乐自由的天堂 。 作者作为客人, “在这里”“得到优待”, 钓到虾“照例是归我吃”, 小伙伴们对“我”无微不至地体贴照顾, “看社戏”一节这种友爱和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我”可以免念那些陈腐无用的经书, 而且也没有那么多规矩可蹈, 即使“打了太公”, 全村“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对于自幼就压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 这样的自由是一种多么宝贵的享受;而且在农村可以亲近大自然, “掘蚯蚓”“钓虾”“放牛”, 相对于城镇宅院中“我”那种受束缚的生活而言, 无疑是新鲜有趣极具魅力的了 。
2.六一公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 。 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 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 踏坏了不少”, 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 马上说“这是应该的”, 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 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 。 “我”夸了他一句, “竟非常感激起来”, 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 。 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 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 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 。 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 但是有农民的局限 。 他夸“我”的话, 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 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