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课文

【观潮课文】一、原文:
庐山烟雨浙江潮 , 未到千般恨不消 。 到得还来别无事 , 庐山烟雨浙江潮 。
二、注释:
庐山烟雨浙江潮:浙江潮 , 即指钱塘江潮汐 。
未到千般恨不消:恨 , 遗憾 。
三、译文: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和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 , 很值得去观赏一番 。 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 , 是会遗憾终身的 。 (我)终于亲临庐山、浙江 , 看到了蒙蒙烟雨、澎湃潮水 , 却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 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 , 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
四、出处:《观潮》——北宋·苏轼
创作背景
这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 。 苏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 , 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 , 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 。 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 , 便写下了此诗 。
对于此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 , 但简单中又蕴舍看不简单 , 不简单之处就在于本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之句 。 而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重复出现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读的热点 。
一种观点是“不过如此” 。 庐山烟雨浙江潮 , 感叹:“不过如此!”另外一种观点是“正是如此” 。 认为:首句为想像、听说中之景 。 末句为目睹后之景 。

观潮课文

文章插图
本篇主要描绘“钱塘观潮”的盛况 。 全文可分四层:
第一层写潮来之状 。 它用动态的“镜头摄像法”描写了初来之状、既来之状 , 又配之以“音响效果” , 收到了文字尽管简约而令人视听不暇应接的艺术功效 。
第二层写教阅水军的场面 。 其中的“场景”又多次转换:先是“艨艟数百 , 分列两岸”和乘骑弄旗、舞刀弄枪于水面的雄伟场面;接着写两军交战、硝烟弥漫的场面 , 最后写烟消波静、“敌船”匿迹的场面 。 使人如同亲眼目睹这一番水战那样 , 感到十分真切 。
第三层写“弄潮儿”的竞技 , 他们披发文身 , 手持大旗 , 争相逆潮而上;虽于鲸波万顷之中 , 却能不湿旗尾!读后使人为之咋舌鼓掌 。
第四层写杭州市民和皇室的观潮情景 , 其中突出描写了杭州城的豪奢:请看 , 江岸十余里间 , 触处珠翠罗绮;而皇帝在“天开图画台”上观潮 , 远望去简直就像是在神仙台上那般 。
观潮此诗这是苏轼在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 。 苏轼结束了长期流放的生活 , 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 , 慢慢变成一个从容面对、参透生活禅机的风烛老人 。 听说小儿子将去就任中山府通判 , 便写下了此诗 。
对于此诗仅从字面解释是很简单的 , 但简单中又蕴含着不简单 , 不简单之处就在于本诗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是重复之句 。 而最后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重复出现究竟何意也成了解读的热点 。
《观潮》词语
1、横卧:横躺着 。 本课指钱塘江横现在人们眼前 。
2、屹立:高耸地直立着 。
3、横贯:横向贯穿 。 本课指钱塘江潮头从这岸到那岸横着通过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