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废除于哪一年 科举哪一年废止
1905年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始于隋朝 , 隋文帝杨坚创立 。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
科举的利弊分析科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巨大进步.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 , 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 。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从中国的官制史上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 也有人认为是一次深刻的革命 。在中国历史上,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曾采用过各种方式 , 建立过各种官吏制度选拔其所需要的人才 。
夏、商、周采用的是“分封制”和“世卿世禄制” , 均为血缘世袭关系,难以得其优秀人才,其结果是“龙生龙,凤生风”老百姓的儿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汉朝的“察举”和“征辟”制替代了世袭制 , 由州、郡地方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经朝廷考察后授其官位,或由皇帝特诏选任官吏,这自然是一个进步 。但仍是地方长官的意志和朝廷的意愿 , 人为因素很大 。
由于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 , 朋比为奸,徇私舞弊,出现的严重问题是:“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 , 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出身底层的好人才还是不能被选拔上来 。魏晋南北朝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 。
由政府选派有声望的官员到州、郡任大小中正,品评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等第 。各州大中正,各郡中正官将其所管辖的地区的人才品德和家世定位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以推荐给朝廷 , 任用官职 。
这在当时多少改变了州、郡地方长官随意左右,为所欲为,受贿营私的状况 , 到是选拔出了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 。但是,中正官到后来却完全被世家大族所把持,“九品访人 , 唯问中正”,实际上已成为大地主、豪族势力控制选官的工具 。家世、门第成为评定官品的唯一标准 。
从而出现了“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和“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势族,、“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局面,中小地主只能做些小官 , 平民百姓均被拒之官场之外 。从隋朝至明清的科举制度,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虐瘛钡脑颍沟状蚱屏搜凳老叵岛褪雷宓穆⒍?nbsp;, 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 , 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和否定 。
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朝为田舍郎 , 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他们—一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成为统治阶级的栋梁之才 。
北宋的吕蒙正自幼遭不幸,被其父将母子二人赶出家门长期居住在一个山洞里过着饥寒生活 , 他则发奋读书而高中状元,极善理政治国,成为宋初名相 。范仲淹自幼家贫,进土及第后官至宰相,大有作为 , 享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的盛誉 。
南宋状元文天祥的先祖未曾做过一官.父亲只是一个普通读书人 , 一家人长期身居低层,他入仕后,丹心报国,壮烈就义,成为千古传颂的民族英雄 。清代乾隆年间的陕西状元王杰和清末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都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父母都是种田人 。
王杰在朝为官40余年 , 身为嘉庆帝师,官居高位,刚正廉洁,一尘不染,伸张正义 , 最恨邪恶 。嘉庆皇帝惩办贪官和绅时,王杰是主审官 。王杰是后世公认的乾、嘉两代名臣 。王杰晚年告老还乡,嘉庆皇帝对他的称赞是:“直道一身立庙廊,两袖清风返寒城” 。
倘若没有科举制度,这些布衣草民们是根本不可能登上龙门 , 身居高位的,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制度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 , 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 。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都有过科举生涯,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 。
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等,如唐代的孙伏伽、王维、张九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颜真卿、柳公权、白居易,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司马光、朱熹、包拯、寇准、张九成、张孝祥,明代的杨慎、康海、汤显祖、张居正、海瑞、徐光启,清代的纪晓岚、刘墉、郑板桥、翁同和、洪钧、钱大听、林则徐、张謇、蔡元培等文化名人都是出自状元、进土和举人之中 , 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1300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历史之长,影响之大,家喻户晓 , 妇孺皆知 。
它对于祖国的统一、社会的稳定、各民族的团结和融合 , 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建设,特别是对儒家文化和古代教育的促进和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作用 。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的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 。
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 , 孙中山先生曾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五权宪法》) 。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它无疑对中华民族,对全人类都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 。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仕” 。
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 , 暴露出种种弊端 。因此 , 吴敬梓才写出了《儒林外史》这部讽刺科场的不朽名著 。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会制度行将灭亡之际,发生了戊戌变法,“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
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停止科举的上谕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 。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态度正确认识中国的科举制度,给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全集》第20卷401页)
我们应当遵照列宁的教导,把科举制度放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和四千多年的官制史中,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 。我认为1300年的科举制度 , 主流是好的 , 积极进步作用占其主导地位 , 不能因其有巨大的进步作用而掩盖其晚期的严重弊端,也不能因为晚期的严重弊端而否定其巨大的进步作用 。
科举的名衔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 。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 。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 。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 。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 。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 。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 。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 。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 。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 。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 。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
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 。自唐以后,经乡贡
考试合格的叫贡士 。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
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中式为举人,举人会试中式第一名为会元 。
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 。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 , 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
解元:唐代 , 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相沿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 。宋以前称解头 。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 。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
举主与门生:汉代士人通过察举和征辟人仁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 。刺吏、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 。宋太祖之后,进士由御前殿试取录,进士从此成为“天子门生”;同时亦明文规定以后举人不得自称考官门生 。
贡生: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贡生 。意思是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
秀才:别称“茂才” 。本是优秀人才的通称 。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南北朝时,最重此科 。唐代初期,设秀才科 , 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 。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 。明、清两代 , 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 。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
科举的历史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 , 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 。相对于世袭、举荐、九品官人法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 。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仿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 。16至17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 。18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 。
英国在19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叙用方法 , 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 。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与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 。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 。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 。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拻人材的基?。谷么τ谏缁嶂邢陆撞愕闹斗肿?,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 。
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作官的“寒门”出身 。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 。历年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 。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 。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 , 举人、秀才数以百万 。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者,多数都非等闲之辈 。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 。
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 。利玛窦在明代中叶时到中国,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 , 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 。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份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 。
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份子,这样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 。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圣贤书”,故此亦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和向心力 。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 。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 。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 , 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 。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 。
唐宋八大家都是进士出身;但到了明清两朝 , 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 。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 , 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楹墓庖?。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 。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宪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 。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 。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 , 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俱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
【科举废除于哪一年 科举哪一年废止】
推荐阅读
- 烟台市民健康保参保要多少钱一年 烟台市民健康保参保要多少钱
- 野猪一年能长多少斤 野生野猪一年长多大
- 二年级好词好句摘抄大全 一年级好词好句摘抄大全短句
- 野猪一窝能生几个 野猪一年生几窝
- vceal00是什么机型哪一年出的 vceal00是什么机型
- 杂交水稻是哪一年培育成功的 杂交水稻成功是什么时期
- 上海前滩是哪个区域 上海前滩属于哪个区域
- 一年级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让一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方法
- 进退位加减法的窍门 一年级20以内含进退位加减法口诀技巧
- 黄木香一年长多高 黄木香是多年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