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治疗外耳道疖肿的操作方法

刮痧治疗外耳道疖肿的操作方法!外耳道疖肿是一种常见的耳科疾病 , 遇到这种情况 ,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所措 , 今天介绍一下用刮痧手法治疗的方法 , 刮痧疗法是用边缘光滑的水牛角刮板等工具 , 蘸润滑油在体表部位 , 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刮拭 , 用以治疗有关疾病的方法 。
本疗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简易治疗方法 , 无需药物 , 操作简便 , 见效快 , 故在民间广泛应用 。现介绍刮痧治常见耳病的方法 。
外耳道疖肿
外耳道疖肿是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急性化脓性病变 , 是耳科的常见病 , 约占耳鼻咽喉科初诊患者的1.8%~2.3% 。以暑天发病率最高 , 无年龄与性别差异 。初起 , 外耳道皮肤呈局限性充血、疼痛 , 继之疼痛加剧 。若疖肿位于外耳道前壁 , 则张口、咀嚼时疼痛加重 。如位于后壁 , 红肿可延及耳后 , 使耳后沟消失 , 耳部耸立 。疖肿成熟 , 脓液常穿破浅层组织向外排出 , 脓液稠厚 , 可混有血液 。按疖肿不同部位 , 可出现耳前、耳后淋巴结肿胀和压痛 , 全身可有发热等症状 。
刮痧部位
1.头面部 耳门、听宫、听会 。
2.上肢部 内关、合谷、少商 。
外耳湿疹
外耳湿疹是指外耳皮肤灼热、瘙痒 , 局部见有丘疹、水疱、红斑、糜烂、渗液、结痂、鳞屑等病变的疾病 。本病无明显季节性 , 无性别与年龄差别 , 发于婴儿多为“奶癣” 。
刮痧部位
1.头面部 听宫、耳门、翳风、和髎 。
【刮痧治疗外耳道疖肿的操作方法】2.上肢部 中渚、三阳络 。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是指急性咽鼓管黏膜肿胀、管腔阻塞或因感染而引起的以耳闷、耳聋为特点的疾病 。临床表现为患耳作闷 , 有堵塞感 , 伴有轻度低音调耳鸣 , 但在打呵欠、喷嚏或擤鼻时 , 有片刻好转 。听力减退并感自声增强 , 改变头位时 , 积液离开蜗窗 , 听力可有明显改善 。转入渗出期时 , 可有轻度耳痛或体温稍升 , 偶可见阵发性跳痛或较重的持续性耳痛 。患儿可有高热 。
刮痧部位
1.头颈部 听宫、听会、翳风、风池 。
2.腹部 关元、气海 。
3.上肢部 列缺、少商 。
4.下肢部 足三里、三阴交 。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为化脓性病菌侵入鼓室而致 , 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表现 。本病为耳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初期可见耳痛多为急剧发作 , 尤在打嚏、咳嗽、吞咽时疼痛加剧 。耳鸣如刮风及轰轰声 。耳聋 , 全身可有不适 , 发热等 。化脓期可见耳痛似刺似钻样痛 , 疼痛可放射到乳突、头或牙部 。听力减退 , 伴耳鸣 。全身症状可见发热持续不退 , 小儿多可出现高热 , 或引起小儿抽搐 。炎症消散期 , 脓性分泌物转为黏液性 , 耳痛、高热等症缓解 。
刮痧部位
1.头颈部 听宫、听会、翳风、风池 。
2.腹部 关元、气海 。
3.上肢部 列缺、少商 。
4.下肢部 足三里、三阴交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黏膜下层或深至骨膜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临床表现为:1.耳流脓 , 为持续性或间歇性 , 脓液多呈黏液性或黏脓性 , 量可以很多 , 但无臭味 。2.耳鸣 , 一般为低音调 , 如毒素影响到耳蜗 , 耳鸣多属高音调 。3.眩晕 , 此为一重要症状 , 出现眩晕 , 多表示病变已侵及内耳 。4.头痛 。5.耳痛 。
刮痧部位
1.头颈部 听宫、听会、翳风、风池 。
2.背部 脾俞、肾俞 。
3.上肢部 外关、合谷 。
4.下肢部 足三里、阴陵泉、丰隆、足临泣 。
耳源性眩晕
耳源性眩晕又称前庭周围性眩晕 。主要是指内耳前庭感觉器官、前庭神经节及前庭神经疾患所致眩晕 。患者常突然感觉自身或周围物体有旋转、浮沉、倾斜的运动性幻觉 。恶心、呕吐、出汗及面色苍白等是剧烈眩晕发作时的伴随症状 , 常反映眩晕的剧烈强度 。耳源性眩晕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症状 , 多种疾病均可为本症之成因 , 其中以梅尼埃病的发病率最高 , 占耳源性眩晕的61%~64% 。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 。
刮痧部位
1.头颈部 百会、神庭、耳门、风池 。
2.背部 肝俞、脾俞、肾俞 。
3.腹部 中脘、关元 。
4.上肢部 内关、神门、合谷 。
5.下肢部 足三里、丰隆、行间、侠溪、太溪 。
温馨提示:通过上面的相关介绍 , 相信您对刮痧治疗外耳道疖肿的操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 如果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或疑问 , 可以查阅相关疾病文章或者免费在网上提问 , 我们有数万名优秀医生会员为您解答 。希望这些能够帮到您和您身边的家人及朋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