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来临温度变化大 养生需注意4点

每年处暑一到,就代表着秋天即将到来 。进入处暑节气,天气非常的干燥,很多人不能适应这样的天气,这个时候要做好养生保健的工作 。
处暑有什么变化?
1、气温下降
处暑节气,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是不够的 。气温走低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 。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首先应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
2、秋高气爽
开始影响我国的冷高压,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气,先是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 。处暑期间,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是东北和西北地区 。但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 。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 。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 。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 。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 。
3、秋老虎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 。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对于刚刚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 。需要说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 。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暴雨总趋势是减弱的 。
处暑时节各地有什么习俗?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意味着渔业收获 。“休渔期”结束,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可以捕获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此时,一带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开渔节时候,原本帆樯林立、千舸锚泊的静态海面,瞬间成为机器轰鸣、汽笛长鸣、百舸齐发的活跃场景 。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 。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 。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 。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
还有些地区有放河灯的习俗 。河灯也叫“荷花灯” 。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站长统计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 。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
福州人有句俗语,叫作“处暑一过脸觑厝” 。“厝”指有钱人在城里的大房子,“脸觑厝”就是脸要朝着自己在城里的家看,意思是“处暑”到了,外出“避暑”的人要打道回府了 。过了处暑这个节气,人们的饮食起居就要有所变化 。老福州人的生活习俗是,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 。处暑时节,也是龙眼大量上市的时候,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滋补养气的作用 。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
处暑应该如何养生?
1、要坚持适量锻炼,锻炼活动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适量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 。
2、早睡早起,睡好子午觉,保持充足睡眠 。处暑节气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中阴气增强,阳气减弱,人体的阳气也随着内收,“秋乏”也就随之出现 。而睡眠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还能使大脑、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是养生美容的重要方法之一,应充分利用睡眠来调养身体 。
3、多喝水、多喝粥,预防秋燥美容颜 。处暑后,天气较为干燥、少雨,人体会因此不适,发生诸如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嘴唇干燥或裂口、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 。而、多喝水、多喝粥正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 。
【处暑来临温度变化大 养生需注意4点】4、保护脐部,预防疾病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渐凉,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 。如果对脐部防护不当,寒气都很容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引发身体不适 。而寒气如果在小腹部位积聚太多,还会导致各种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疾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