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茶字


最早的茶字

文章插图
茶树起源问题虽然较难考证 , 但历史上的一些痕迹和史料却为茶树起源提供了不少佐证 , 使人们能从多方面去了解和探索 ,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 逐渐取得了科学的结论和论证 。1.最早的茶字 在古代史料中 , 茶的名称很多 。在公元前2世纪 , 西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中提到的“诧”就是茶 , 西汉末年 , 在扬雄的《方言》中 , 称茶为“蔎”;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 , 称之为“荼草”或 “选” , 东汉的《桐君录》(撰人不详)中谓之“瓜芦木”; 南朝宋山谦之的《吴兴记》中称为“”;东晋裴渊的《广州记》中称之谓“皋芦”;此外 , 还有“诧”、“”、 “茗”、“”等称谓 , 均认为是茶之异名同义字 。唐陆 羽在《茶经》中 , 也提到“其名 , 一曰茶 , 二曰 , 三曰 蔎 , 四曰茗 , 五曰” 。总之 , 在陆羽撰写《茶经》中 , 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 , 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 。由于茶事的发展 , 指茶的“荼”字使用越来越多 , 生有了区别的必要 , 于是从一字多义的“茶”字中 , 衍生出“茶”字 。陆羽在写《茶经》(公元758年左右)时 , 将“荼”字减少一划 , 改写为“茶” 。从此 , 在古今茶学书中 , 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在中国茶学史上 , 一般认为在唐代中期(约公元8世纪)以前 , “茶”写成“荼” , 读作“tu” 。据查 , 荼字最早见之于《诗经》 , 在《诗·邶风·谷风》中记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诗·豳风·七月》中记有:“采荼、薪樗 , 食我农夫 。”但对《诗经》中的荼 , 有人认为指的是茶 , 也有人认为指的是“苦菜” , 至今看法不一 , 难以统一 。开始以荼字明确表示有茶字意义的 , 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字书——《尔雅》(约公元前2世纪秦汉间成书) , 其中记有:“ , 苦荼” 。东晋郭璞在《尔雅注》中认为这指的就是常见的普通茶树 , 它“树小如栀子 。冬生(意为常绿)叶 , 可煮作羹饮 。今呼早来者为荼 , 晚取者为茗”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说:“荼 , 苦荼也 。”北宋徐铉等在同书的注中亦认为:“此即分之茶字” 。而将“荼”字改写成“茶”字的 , 按南宋魏了翁在《邛州先茶记》所述 , 乃是受了唐代陆羽《茶经》和卢仝《茶歌》的影响所致 。明代杨慎的《丹铅杂录》和清代顾炎武的《唐韵正》也持相同看法 。但这种说法 , 显然有悖于陆羽所撰《茶经》的说法 。陆羽提出:茶字 , “其字 , 或从草 , 或从木 , 或草木并 。”接着 , 陆羽在注中指出:“从草 , 当作茶 , 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 , 当作搽 , 其字出《本草》;草木并 , 作荼 , 其字出《尔雅》 。”明确表示 , 茶字出自唐玄宗(公元712~755年)撰的《开元文字音义》 。不过 , 从今人看来 , 一个新文字刚出现之际 , 免不了有一个新老交替使用的时期 。有鉴于此 , 清代学者顾炎武考证后认为 , 茶字的形、音、义的确立 , 应在中唐以后 。他在《唐韵正》中写道:“愚游泰山岱岳 , 观览后碑题名 , 见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刻荼药字 , 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刻荼宴字 , 皆作荼……其时字体尚未变 。至会昌元年(公元841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钻》大中九年(公元855年)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字 , 仅减此一划 , 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 。”而陆羽在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著《茶经》时 , 在流传着茶的众多称呼的情况下 , 统一改写成茶字 , 这不能不说是陆羽的一个重大贡献 。从此 , 茶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一直沿用至今 , 为炎黄子孙所接受 。当然 , 这只是说 , 从先秦开始到唐代以前 , 茶字的字音、字形和字义尚未定型而已 , 其实 , 早在汉代就出现了茶字字形 。在有关汉代官私印章的分韵著录《汉印分韵合编》中 , 有荼字七钮 , 字形如下:
其中 , 最后两个荼字的字形显然已向荼字形演变了 。此后 , 三国时张辑撰的《广雅》、西晋陈寿撰的《三国志·韦曜传》、晋代张华撰的《博物志》等 , 也都出现过“茶”字的字形 。可见 , 汉时荼与茶为一字 。再从读音来看 , 也有将荼字读成与茶字音相近似的 。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 , 西汉时曾是荼陵侯刘沂的领地 , 俗称荼王城 , 是当时长沙国十三个属县之一 , 称荼陵县 。在《汉书·地理志》中 , 荼陵的荼 , 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 , 又音丈加反 。所以 , 在《邛州先茶记》中说颜师古的注是:“虽已传人茶音 , 而未敢辄易字文” 。有鉴于此 , 也有人认为将荼改成茶字 , 并读成现在的茶音 , 始于南朝梁代(公元502~557年)以后(见清顾炎武《求古录》) 。但从古代和现代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来看 , 大都认为中唐以前表示“茶”的是“荼”字 , 虽然 , 在那时已在个别场合 , 或见有茶字的字形 , 或读有茶字的字音 , 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茶字 , 字形、字音和字义三者同时被确定下来 , 乃是中后及以后的事 。茶字虽从中唐开始被普遍采用 , 但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 加之地域辽阔 , 方言各异 , 因此 , 同样一个茶字 , 发音亦有差异 , 如广州发音为“chá” , 福州发音为“tá” , 厦门、汕头等地发音为“tè” , 长江流域及华北各地发音为“chái”、“zhou”或“chà”。至于兄弟民族 , 发音差别更大 , 如云南傣族发音为“la”  , 贵州苗族发音为“chú ta ” , 等等 。由于茶叶最先是由中国输出到世界各地的 , 所以 , 时至今日 , 各国对茶的称谓 , 大多是由中国人 , 特别是由中国茶叶输出口地区人民对茶的称谓直译过去的 , 如日语的“chà” , 印度语的“chã”都为茶字原音 。俄文的“Чaû”与我国北方对茶叶的发音相近似 。英文的“tea”、法文的“thé”、德文的“thee”、拉丁文的“thea” , 都是照我国广东、福建沿海地区人民的发音转译的 。此外 , 如奥利亚语、印地语、乌尔都语等的茶字的发音 , 也都是我国汉语茶字的音译 , 大致说来 , 各国对茶的发音可以归纳为两种情况:茶叶由我国海路传播去的西欧等国 , 茶的语音大多近似我国福建等沿海地区的“te”音和“ti”音 , 如英国的tea 。法国的the、荷兰的thee、意大利的te、德意志的tee、南印度的tey、斯里兰卡的they等;茶叶由我国陆路向北、向西传播去的国家 , 茶的语音近似我国华北的“cha”音 , 如苏联的“Чaû”、土耳其的chay、蒙古的chai 伊朗的chay、波兰的cbai、阿尔巴尼亚的chi等 , 还有朝鲜的sa、希腊的tsai、阿拉伯的chay等 , 也与我国华北的茶语音相近 。通过茶字的演变与确立 , 它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茶”字的形、音、义 , 最早是由中国确立的 , 至今已成了世界各国人民对茶的称谓 , 只是按各国语种变其字形而已; 还告诉人们:茶出自中国 , 源于中国 ,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 。【最早的茶字】 还值得一提的是 , 自唐以来 , 特别是现代 , 茶是普遍的称呼 , 较文雅点的才称其为“茗” , 但在本草文献 , 如《新修本草》、《千金翼方·本草篇》、《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等 , 以及诗词、书画中 , 却多以茗为正名 。可见 , 若是茶之主要异名 , 常为文人学上所引用 。(姚国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