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十六年”铭紫砂残壶


清“康熙十六年”铭紫砂残壶

文章插图
笔者收藏的这把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铭紫砂残壶(见图),源于闽北邵武古玩市场的地摊上,所见卖主为清晨刚从乡下赶车进城的农民 。该残壶造型奇特,而且还有堆塑贴花工艺和晋唐笔风的年号刻款,虽然壶流与壶体相接的根部已裂断,仍觉得此器不凡,可以收藏 。经询问卖主得知,该残壶和一“蛇皮袋”的明、清残缺碗、碟,均系在山上开荒种茶时所挖得,壶嘴在山上就挖断了 。农民说,“好东西”已经被上门收古董的广东客买走了,剩下这些都是不大值钱的“垃圾货” 。见这位农民卖主讲的地道实在,我便以平常听古董商“讲故事”的心态,掏出不多的钱买下 。从这位乡民质朴老实,憨态可掬的言行和一大袋恐怕卖不出去的“底货”中,感到所言可能不虚 。【清“康熙十六年”铭紫砂残壶】该残壶经修补和清洗后发现,确实是一件难得的好东西,为康熙紫砂标准器,弥足珍贵,应该世代永宝之 。该壶通高13.5厘米,口径7.5厘米 。传统深紫泥制作,锻造的精巧致重,造型上高颈扁腹、曲流弯把,系仿造古代青铜器或金银器之壶式,高颈上堆塑贴花有四位老寿星,笑容可掬,生动逼真,为此壶巧作增色不少 。此类堆塑贴花装饰,明代中期即已有之,但较为简单 。壶的扁腹上由右向左横刻有“康熙十六年”铭文,刀法挺劲老辣,大有古代晋唐书法之风,恐非凡人所书刻 。壶盖高深,通高7厘米,壶内含有盖口沿深3.5厘米,盖内口沿上由右向左横刻有楷书“大清两江总督珍品”,八个字,字迹深竣瘦劲,应系刻陶高手所书刻 。此类壶盖内沿刻款署铭的手法,与南京博物院所藏“明代时大彬调砂提梁大壶”盖内口沿刻“大彬”款何其相似 。壶底内凹,直径4.8厘米,中间有楷隶长方印款(1.2×1.8厘米),阳文署“八三老人邵盘珍制” 。据署款推算,邵盘珍老人应生于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5年) 。又据韩其楼编著《紫砂壶全书》载:附录四《名家名壶款式举要》,邵盘珍:有鼓腹孟臣小壶之作,署“八三老人邵盘珍制”楷隶长方印款 。此壶壶底署款与韩著所述完全相同,故应推断为明末清初紫砂制壶名家邵盘珍老人于康熙十六年,为清朝两江总督府所定制的官用珍品 。当时亦称“珍品”,如今虽已残破,但传世的康熙紫砂壶已属凤毛麟角,署官号年款的更是极为罕见 。当时名家巧匠的艺术品,毕智穷工,技艺辉煌,在清代就已极为珍贵,所谓“寸柄之壶,盈握之杯,往往珍同拱壁,贵如珠玉 。”故此壶虽已残破,但身价应因出生官府名门,而高贵不菲,极具其历史考古价值、文物研究价值和紫砂鉴古标型学价值 。它因一具明确的制作纪年;二有作者所署名款;三有使用者名款;四有准确出土地点;五其造型精整端庄、格调高古、韵致清绝 。确实应成为珍贵的康熙紫砂古壶标准器和紫砂壶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中国古陶瓷鉴定近些年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成绩斐然 。但紫砂古器的鉴定工作却正如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中所述“十分困难” 。究其原因:一是作为鉴定标准器的明代各大家的紫砂壶,极大部分是仿品、赝品、臆造品,多为新壶仿刻名家阴文款作旧而成;二是明、清本来不多的紫砂名家人已谢世,署款印章犹在,可世世代代署嵌宝用之,故有三代同一章之事实;三是师傅带徒弟的传艺形式使得许多名壶“似曾相识”,后造伪品越仿越真,真赝极为难辨,以致供春古壶尚有鉴别之非议 。四是至目前为止,尚无不是人为的、高科技的,完全客观公正的,科学准确的鉴定方法 。以致许多收藏大家及壶嗜,欲收名壶珍品,恐入险机无限,故望而却步,往往罢好断嗜 。
笔者好壶成嗜,多年来,为研究紫砂古壶的鉴辨真赝之道,利用工作之外的暇闲之余,饱览及研读了古涩难懂的桑行之编著的《说陶》和《中国陶瓷史》等宏篇巨著,以及诸多的壶史、壶系、壶赋;陶说、陶录、匋雅;图谱、图录、图考;精萃、珍赏、全书、指南等等,所得心经为:紫砂鉴古,极其艰难,实为“千年古月照今人”,古今难辨、难鉴、难分矣 。但多年呕心沥血,亦有所得,领悟收藏紫砂古壶真品(珍品)应有“十要”:1、形状要古;2、壶体要重;3、颜色要紫;4、表皮要润;5、做工要整;6、壶盖要严;7、出水要畅;8、流孔要单;9、款识要规;10、署铭要阳 。以上笔者网罗纂辑之“要诀”,只因所学不真不精,多为讹传臆说,实不可全信 。只期抛砖引玉,藉此引起壶嗜同好,抛弃道听图说之讹传,走出瞽者探象之迷津,共图探索紫砂鉴古之要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