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溪火青

【来源】据《宁国府志》记载:“宋时泾县有茶树四百万六千六百八十七株” 。据考证,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朝 。关于它的来历,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涌溪有一位名叫刘金的秀才,外号罗汉先生,一年春天在涌溪弯头山发现一株“金银茶”(半边黄叶半边白叶的茶树),便采回细嫩芽叶创制成“涌溪火青”,后进贡皇帝,火青随之广为传名 。【产地】涌溪火青茶属珠茶,产于安徽省泾县城东70公里涌溪山的丰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 。《泾县志》上曾描述道:“由磨盘山(今盘坑)南趋至溪溪山广袤三十余里,多产美茶并杉木” 。这一带山高林密,谷深溪涌,云雾缭绕,花草丛生,生态条件得天独厚 。据测定,该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达到90%,平均日照百分率40%左右,春季日照百分率仅26%,尤以涌溪盘坑的云雾爪和石井坑的鹰窝岩地所产茶叶品质最佳,为涌溪火青之极品 。有人推断,“火青”是由“烚青”演化而得名,由屯绿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术发展创制而成 。目前屯绿产区仍称“炒干”为“烚干” 。【工艺特点】涌溪火青起源于明朝,由屯绿炒青吸收珠茶制法技术发展创制而成,三百年前已有盛名 。后曾断产,1956年方恢复生产 。火青的烚干特别精湛,是目前其他炒青类绿茶炒干技术无法相比的;火青制造技术之精华在于炭火烚干 。古有诗云:“摘来岭上白云赊,夜烚风前处士家,三月报残春末头,东园谗说锻梅花” 。每年清明后3-5天开采 。每隔1-2天采一批,共采10天左右 。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身长为3厘米左右,匀净整齐 。鲜叶经拣剔、杀青、揉捻、炒干、做形、筛选等工序制成,全过程需要20-22小时 。该茶的关键工序,是炒干做形过程,全部以手工操作,在深锅内进行,炒时手心向上,五指拼拢,手掌伸直,由锅心至锅面翻炒,边炒边出风,至初具虾形,5-6成干时起锅,摊于软扁容器内晾1-2小时,后定型干燥 。火青采制工艺独特,茶树品种要求为当地的中型柳叶种,采摘标准是一芽二叶初展,茶农俗称“一叶抱二叶靠” 。鲜叶经捡剔和数小时摊凉后开始制作 。传统制作工艺为手工操作,分为杀青、揉捻和长达20个小时的低温慢炒和二三次的并锅及干茶筛分数道工序,干茶出锅达10—20公斤,需鲜叶40公斤以上 。该手工工艺制作的传统火青品质特征之一是“汤色杏黄” 。分户生产农户一天采摘的鲜叶往往不足以一次炒干成形,半成品茶坏摊放两、三天待叶足干出锅,更使干茶色泽黄褐,茶汤暗黄,不符合目前消费者普遍要求的“清汤绿叶”标准 。且制茶劳动强度极大,费工费时,浪费柴炭 。为此,县茶业技术人员在茶农的积极要求和配合下,研究改革的火青制作工艺,在保持其原品质风格的前提下,提高干燥温度,缩短炒干时间,减少投叶数量,实行机械操作,基本克服了上述生产问题,并在两年之内全面推广运用 。【品质特点】涌溪火青风格独特,品质优异,外形腰圆,紧结重实,色泽墨绿,油润显毫;香气浓郁,鲜爽持久;滋味醇厚,甘爽耐泡;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整齐成朵 。干茶落杯叮当有声,沸水中泡茶粒慢慢舒展,在杯中宛如蓓蕾初放,逐渐变成朵朵初开的兰茶,枝枝竖立于水中,颇有观赏趣味,在众多的高档绿茶中独树一帜 。茶叶全部卷曲成螺旋圆珠,颗粒细嫩重实,色泽墨绿莹润,银毫密披 。冲泡形似兰花舒展,汤色杏黄明亮,香气浓高鲜爽,并有特殊清香 。可冲泡4-5次,以第2-3次最好 。火青茶因品质突出而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和关怀,小平同志1979年来泾县品尝了该茶后赞道:“涌溪火青有黄山毛峰、西湖龙井之好” 。1982年,涌溪火青被商业部和中国茶学会联合评定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 。1997年,机制火青被农业部茶叶检测中心授予名茶质量证书,次年又获农业部举办的‘98中国国际名茶、茶制品、茶文化展览会“名茶推荐产品”称号 。【贮存方法】1、简袋保存:取无毒无味无隙的塑料食品袋,将干燥的茶叶用软白纸包好装入塑料袋中,排出空气,封好袋口,放入干燥、无味、密闭的铁筒内,并在筒中放一截草纸包裹的木炭或干燥剂即可 。2、瓷坛保存:用干燥、无味、无裂缝的瓷坛,将茶叶用草纸包好置于坛中,在瓷坛中再放置一截草纸包裹的木碳或一袋干燥剂,用草纸将坛口盖住,每3~4个月换一次木碳或干燥剂 。饮用时,可用小筒取出部分,将瓷坛仍旧封好 。3、冰箱保存:将茶叶置于干燥、无异味、能密封的盛器瓶中放入冰箱的冷藏柜中即可 。4、热水瓶保存:将茶叶放进干燥无味完好的热水瓶中,在瓶口放小袋干燥剂,把瓶口塞盖紧即可 。【桃花潭涌溪火青】【涌溪火青】桃花潭涌溪火青系全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皖南泾县涌溪 。产地青山环抱,云雾缭绕 。此茶常年与山花为邻,白云作伴,故叶如碧玉、味似花香 。采制工艺十八道,生产历史五百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