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杂议论茶

现代社会普遍确认的茶道,概括地说,指的是在享用茶品时,遵循历史形成而延伸下来特定程序和技艺,并加以鉴赏,以使身心舒畅和适、神情驱浊扬清,发挥茶饮愉悦人生的最佳效果 。
中国最早发现茶,并且最早把它作为饮料,年代极其古老 。由茶饮衍生而出的茶道同样发自中国,历史也十分悠久 。唐时“茶道大行” 。
【茶道杂议论茶】作为遵循事理规律和原则,讲究操作技艺和技术的茶道,其内容应该有宽泛和特定之别 。宽泛的似乎把采制收藏和饮用享受两大方面均包括其中,从唐陆羽《茶经》以后的古人一些茶论中,不仅对如何饮用享受各个环节有精到的技艺评议,对如何采制收藏各道工序也有细微的技术鉴别 。而特定的指的是体现在喝茶过程中的环节,不包括生产环节,主要是消费环节,也就是饮用享受部分 。
现代社会普遍确认的茶道,概括地说,指的是在享用茶品时,遵循历史形成而延伸下来特定程序和技艺,并加以鉴赏,以使身心舒畅和适、神情驱浊扬清,发挥茶饮愉悦人生的最佳效果 。明代朱权在《茶谱》中说:“茶之为物,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可以伏睡魔而大地忘形,可以倍清淡而万象惊寒,茶之功大矣 。”正因为如此,茶道主要注重三个方面的体现:一是物品的操作;二是环境的考究;三是神情的体验 。
与茶道相关的主要物品,有茶、水、器、火 。不言而喻,茶显然最为重要,没有茶何来的茶道!选茶成为第一要务,历来嗜茶者评判茶的优劣无不津津乐道 。诸如,什么时候采摘焙造的茶为好,什么地理环境中植种的茶最佳,什么地方出产的茶质优,等等 。这类内容的茶诗文比比皆是,陆羽《茶经》开了先河有专门的评述,唐以降议论不绝 。宋代黄儒的《品茶要录》,言“茶事起于惊蛰前,其采芽如鹰爪,初造曰试焙,又曰一火,其次曰二火 。二火之茶,已次一火矣 。故市茶芽者,惟同出于三火前者为最佳 。”宋代桑庄的《续茶谱》道:“天台茶有三品,紫凝为上,魏岭次之,小溪又次之 。”紫凝、魏岭、小溪均为茶名 。茶道与斗茶是两回事,但看来之间还是会有所关联的 。
按照唐代苏廙的说法,水决定茶的命运 。他在《十六汤品》中,说:“汤者,茶之司命 。若名茶而滥汤,则与凡末同调矣 。”这里的汤有两层含意,一是原有的水质,一是过火后的老嫩 。两者在茶道中非常被看重 。陆羽的《茶经》论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山水江水所在位处不同,还有优劣的差别 。唐代温庭筠《采茶录》则云:“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 。”汤的老嫩对茶品会有直接的影响,个中奥妙值得令人好好琢磨 。
茶的器具对茶起着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器具精洁,茶愈为之生色 。”(明代黄龙德《茶说》)古代与现代饮茶用的器具有很大不同,古时种类比较繁多,造型比较简朴,工艺比较粗糙 。按照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分为8大类24种共29件,到了明代张谦德《茶经·论器》所列,也有茶焙、茶笼、汤钵、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瓶、茶炉9种 。近现代茶具种类相对简化,各类茶品所用的器具略有不同,但质地更加讲究,造型更加多样,工艺更加精致,更加富有观赏性 。由此,还成就了一项新时尚——收藏专门带有艺术价值的茶器具 。
一般的常识,茶是不能用冷水沤浸的,古时是煮茶,明清后是泡茶,不管是煮或泡都得用火 。“有水有茶,不可无火 。非无火也,有所宜也 。”(明代田艺衡《煮泉小品》)所谓“有所宜”就是要讲究火候,宋代蔡襄《茶录》认为,“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 。前世谓之‘蟹眼’,过熟汤也 。况瓶中煮之,不可辨,故曰候汤最难 。”现代泡茶也有类似的问题,火候掌握不好,汤的温度过与不及,都会影响茶的色香味 。所以,古人烧火有一套严格要求,“火必以坚木炭为上 。然木性未尽,尚有余烟,烟气入汤,汤必无用 。故先烧令红,去其烟焰,兼其性力猛炽,水乃易沸 。既红之后,方授水器,乃急扇之 。愈速愈妙,毋令手停 。”(明代许次纾《茶疏》)现代虽然对水的热度也有一定的把持,但是由于条件、燃料和器皿的不同,操作起来一般无法那样的讲究 。
环境的设置和选择,是茶道另一个被看重的问题 。要使品茶达到愉悦性情的目的,必须有个适宜的环境 。环境只有宁静洁净、无异味污染、难驰心旁骛,才能做到神思淡定如禅得道 。总结历来茶道对环境的要求,大致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场境;另一方面是人境 。场境讲究自然清新,“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流之潺缓,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 。”(宋代欧阳修《浮槎山水记》)欧阳修是有名的茶人,茶道精湛,选择如斯场境,定然会是心旷神怡,品茶也才会品出好味道来 。茶道强调的是人与茶的通融,天地人和,因此人境以少为佳,不能太吵杂 。明代屠龙《茶说》记录:“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也 。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 。”茶道毕竟与茶艺有别!
我曾写过一篇茶文,认为唐代卢仝诗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把喝茶品茗说得能够‘毛孔散’、‘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神乎其神亦仙亦佛,未免过分夸大,只是一种浪漫的夸张 。”夸张是夸张些,但是茶道确实是有意境的,需要神情的体验 。而且,对上述所有物品操作技艺的严格要求,以及环境的考究,都是为了在品茗时能达到神情最佳体验、身心得到享受的目的 。历代咏茶的诗特别多,茶本身色清、味甘、气香、性和,茶道充满让心灵净化的气息,诗意浓郁诗境明丽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诗作:“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最为后人所赞誉 。当然茶与身心相融需要体验,体验必须入微 。
茶道是中国的瑰宝,有着丰富的茶文化内涵,“芳茶可娱”,也是一种高雅的休闲活动 。古时一般只流行于士大夫、文人墨客、僧人道士、民间茶人之间,现代人民生活提高了,吃茶的人多了,应该也可以普及 。当然,在提倡弘扬传统茶文化,把茶道作为休闲的好方式,也要注意防止追求奢华和过于痴迷,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