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行血止吐 石苇利水排石 商陆消疽热红肿

赤小豆行血止吐   赤小豆为谷类菽科植物的种子,《五十二病方》谓煮熟食之可以“解痛”,说明在金创、跌打方面有活血化痕作用,同《神农本草经》所载主治,基本一致 。  《朱氏集验方》说,宋仁宗幼时患痄腮,方外人赞宁以此碾成细末涂之而愈,亦充分证实确有“消”、“散”的作用 。从其“通乳汁”、“下胞衣”、“利小便”的功能讲,还是一味能通降的下行药物 。《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金匮要略》之赤小豆当归散对它的使用,无疑也是基于这一点的 。但至今尚有不少医家仍执赤小豆味酸,和瓜蒂配伍,强行附会《内经》“酸苦涌泻”语,泛指为吐药 。  据先生经验,该品在瓜蒂散内起不了多大作用,催吐之力不是赤小豆,而在瓜蒂身上 。有人讲,虽然不能“因而越之”,但能增加药物体积取得辅助作用,实际未有考虑它与瓜蒂各一份的相等剂量,则是太不足道了 。如果这样,那么淡豆豉在方中竟用一合,又为什么呢?一言以蔽之,赤小豆属舟楫之物,既不能载药上浮也不能刺激胃黏膜发生呕吐,否则谁还敢吃赤小豆粥、豆沙馅的糕点呢?李时珍曾明确地提出过此乃“止吐”药 。所以我们应溯本求源、立足现实,《五十二病方》所述的功效,是符合客观情况的 。    石苇利水排石   石苇性凉微苦,柔软如皮,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常用于下肢水肿、膀胱湿热、“玉茎”涩痛 。黄元御《长沙药解》从其配人鳖甲煎丸进行研究,认为属“泄水消瘀”药,山东崂山所产之小叶石苇,曾广泛用于肾炎、尿路感染等症 。  本品治疗石淋,历代文献报道不多,除首见于《五十二病方》,唐人甄氏兄弟《古今录验方》也记有这一经验,同滑石配伍,用米汁或蜂蜜调服,名“石苇散” 。  先生以前对它的应用,主要是取其利尿退肿,虽然亦不断以之治疗淋病,但大都局限在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方面,自马王堆帛书问世后,才开始单独实验石苇的确切疗效 。膀胱结石,每日用石苇60g,水煎,4小时一次,分3次服下 。石苇治疗石淋确属经验记载,而《古今录验方》则继承了这一遗法 。    商陆消疽热红肿   商陆之根入药,口中嚼之过久能麻舌,可见肿消 。《五十二病方》内言其以醋溃之外涂“疽”证,可“熨”红肿,实则和《神农本草经》所记完全一致 。《张文仲方》谓“传恶疮”,发病较慢,高出皮肤不太明显,表现红肿热痛的外科疾患,同后世痈属阳、疽属阴之区分方法不同,究诸实际,还应归人阳证范围 。  关于该药的外治作用,已故耆宿万先生曾向先生传授过他的经验,先将商陆打碎,轧为细末,加醋调匀,贴于患部,以之治疗无名肿毒,方法简单,疗效甚好 。用于痄腮、丹毒、毛囊炎、蜂窝组织炎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再配合内服清热解毒、通络散血之品,则药效更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