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豆豉可使用于外感表证和热病愁闷

淡豆豉可使用于外感表证和热病愁闷 。在表证的医治上,无论是风热,或温病初起,或风寒伤风都可使用,前者选用《温病条辨》的银翘散,后者挑选《肘后备急方》之葱豉汤,因而确定其有“解表”效果;在“热病愁闷”的医治上,选用《伤寒论栀子豉汤,从而确定它有“除烦,宣发郁热”效果,所以淡豆豉具有发汗解表,宣发郁热的效果 。  可是历代医家也有不同的声响,如《药性论》以之熬末“止盗汗,除烦”;《日华子本草》用以“治骨蒸”;孙思邈亦用栀子豉汤治“少年短气” 。这些都是针对阴虚内热之症治而言的 。而《世医得效方》用以治尿血,当是增水敌火以止血 。可见甘凉的淡豆豉实具滋阴之功,下面笔者拟从银翘散、葱豉汤、栀子豉汤证的病机、组方、用药下手进一步探析淡豆豉的滋阴之功 。  银翘散中淡豆豉之用,现遍及以为是解表散邪的效果 。观银翘散中不光有薄荷、银花、连翘牛蒡子疏散风热之诸品,又有一味辛温解表效果较强的荆芥穗参加其间,因而无须再加淡豆豉来加强解表的效果 。其实银翘散原为温病初起而设,而温病最善伤阴,淡豆豉在此就是避免发散过分伤及阴津而设 。  葱豉汤为外感风寒轻证而立,汪昂以为:“葱通阳发汗,豉升散而发汗” 。其实葱豉汤之用葱白、豆豉原为养阴解表之意,如九味羌活汤之用生地桂枝汤之用白芍,皆无助主药发汗之功,反具限制主药发散过分之力 。相反相成之法配伍为方者,在古今丹方中举目皆是,不独葱豉汤为然 。更有民间常用姜葱发汗解表,而罕见单用淡豆豉发汗解表的例子 。即便制豉有用麻黄、苏叶煎汤浸泡大豆后再蒸熟发酵一法,但经此一蒸一酵,其大豆外表的发散物质现已消失殆尽,不再具有宣布之力了 。  历代医家对栀子豉汤的解说大致不越两种:一种以为是涌吐剂,以成无己为代表,他以为:“胸中烦热抑郁而不得发散者……与栀子豉汤以吐胸中之邪”;另一种以为是清热宣透剂,如湖北中医学院主编的《伤寒论》说:“豆豉升散,宣散胸中郁结 。”用豆豉袪邪解烦 。  其实栀子豉汤证多岀现在发汗或吐或下之后,而发汗吐下皆能损害胃肠津液,所以说胃中津液受损,是栀子豉汤证发生的病理根底 。笔者以为淡豆豉之用并非吐去或宣散胸中郁热,而是滋阴以解栀子豉汤证呈现的阴虚的病理状况 。虽淡豆豉滋阴之力不及地黄麦冬,但无麦、地呆滞碍胃之副效果,用于内热尚盛,阴未大虚者,与栀子合作使用,较为合拍 。有学者以为栀子豉汤证的病机是:汗吐下后胃中津液受伤,属阴伤,阴伤则虚热内生,热居胃中,中气晦气,胃中郁热,则岀现“心中懊憹”;炎上扰心,则岀现心烦症,中气晦气,则心火不能流畅于下,肾水亦难流畅于上,而致心肾不交,则岀现“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重复颠倒”之严峻烦躁症状 。临床上有必要遵循:滋阴调中,清心胃之热,交通心肾之三管齐下之法 。栀子豉汤药虽两味,以栀子清心胃之热治虚烦不得眠和心中懊憹,又能引心火下行,用为主药 。淡豆豉滋阴,又能下气调中以为辅药 。两者合作又能交通心肾,如《医理真传》所说“夫栀子色赤、味苦、性寒,能泻心中邪热,又能导炽热之气下交于肾,而肾脏不温 。豆形象肾,制造为豉轻浮,能引水液之气上交于心,而心脏凉 。一升一降,来往不乖,则心肾交而此症可立瘳矣 。仲景以此方治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者,是取其有既济之功 。”其间所论豆豉能引水液之气上交于心,显然是说淡豆豉的滋阴之功 。《伤寒论集注》云:豆乃肾谷,色黑性沉,罯熟而成轻浮,主启阴藏之精上资于心、胃,阴液上滋于心而虚烦自解,津液还入胃中而胃气自和 。”足以证明淡豆豉有滋养心胃之阴的成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