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慈禧太后:贡献、幸运与悲凉

【真实的慈禧太后:贡献、幸运与悲凉】在近代中国 , 慈禧太后是被多重妖魔化的政治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因为1898年政治变革失败 , 归罪于皇太后 , 将其描写为一个弄权的老太太 , 一个只知道欺负那个可怜养子的恶妇;革命党人孙中山、章炳麟等出于革命大义 , 倡导排满革命 , 也将慈禧太后视为近代中国一切罪恶的渊薮;到了后来 ,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了论证“半殖民半封建”的政治判断 , 接受孙中山、康有为等人的看法 , 对晚清几十年政治发展持批判态度 , 对于慈禧太后基本否定;至于民间野史 , 大都根据这几种史观编排慈禧太后的故事 , 显然 , 这些认知只是彰显一种或几种历史观 , 并不是历史真实 。真实的慈禧太后根本不是这个样子 , 她只是一个女人 , 一个非凡的女人而已 。

一个女人的幸与不幸

慈禧太后 , 叶赫那拉氏 , 生于1835年 , 1852年17岁时以秀女入宫 , 稍后晋升为兰贵人 , 再后被册封为懿贵妃 。1856年 , 懿贵妃为咸丰帝生下唯一的皇子载淳 , 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 。母以子贵 。这个年轻的女人自然在宫中渐渐得宠 , 地位渐渐高升渐渐巩固 。

从秀女一步一步走来 , 是机遇 , 是命运 。然而在后来许多好事者看来 , 这个女人太不寻常了 , 好像她从一开始就会耍手腕弄权谋 。这显然是一种臆测 , 试想 , 贵为一国之尊的咸丰帝风流倜傥 , 足智多谋 , 阅女无数 , 一个凭借智慧巧妙登上皇帝宝座的年轻人 , 怎么可能喜欢一个满腹心事忧虑重重的女人呢?

年轻的兰贵人或许说不上貌若天仙 , 但一定是一个讨人喜爱的小姑娘 。这是她成功的前提 , 是得咸丰帝宠幸的关键 。至于兰贵人后来一步一步走上权力巅峰 , 那是时代使然 , 是历史留给她的机遇;而她又紧紧抓住了这个机遇 。

兰贵人是幸运的 , 因为风流的咸丰帝毕竟让她怀上了龙种 , 而且是唯一的 。当这个小皇子出生的时候 , 兰贵人刚刚21岁 , 她的夫君也不过25岁 。这段时光应该是她一生中最为快乐最为得意最无忧无虑的日子 。

然而好景不长 。“苦命的”咸丰帝太缺少世界视野了 , 他在内患太平天国闹事尚未根除的时候 , 竟然又偏听偏信 , 因为驻京公使及扩大开放、增加通商口岸等问题与列强闹起了别扭 。1860年8月 , 英法联军长驱直入 , 陷大沽 , 占天津 , 试图攻进北京 , 以城下之盟迫使清廷答应各项条件 。

中外妥协达成后 , 京城已经恢复往昔平静 , 只是咸丰帝先前醉生梦死花天酒地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 , 毁坏惨重 。这或许是咸丰帝不愿回銮的原因之一 。咸丰帝是清代皇帝中最好色的帝王 , 也是至此唯一被赶出京城的帝王 。流亡中咸丰帝依然不忘美女美酒 , 心力交瘁与体能大量消耗 , 终于使这个“苦命天子”在1861年8月22日一命呜呼 , 撒手人寰 , 年仅30岁 。

叔嫂搭台共创新局

咸丰帝在生命垂危之际做了两项政治安排:一是立6岁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 , 二是加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尽心辅弼 , 赞襄一切政务 。这就是所谓顾命八大臣 。

此时 , 懿贵妃年仅26岁 , 漫长的守寡生活从此开始 。她在皇叔恭亲王协助下 , 与东太后一起领着6岁皇儿同治帝共同治理着这个庞大帝国 , 表面上的辉煌与体面无论如何掩饰不住一个青春少妇的正常欲望 。年轻寡妇守的不是大清王朝的江山 , 而是孤独与寂寞 。

懿贵妃很快被小皇儿尊为皇太后 。年轻的皇太后变成了西太后 , 和另一位年轻的东太后一起掌管着这个国家 , 她们生命的全部希望也就是这个小皇儿 。然而 , 在传统政治架构下 , 咸丰帝死前留下了政治安排 , 八个顾命大臣不仅要辅佐着这个小皇帝 , 而且还要约束着这两个皇太后 。咸丰帝将权力授给了八大臣 , 而对那个最能干的六王爷恭亲王则排除在外 。

按理说 , 肃顺可以轻而易举制服懿贵妃 , 但他太轻敌了 , 他根本想不到 , 这个年轻寡妇会联手不被咸丰帝信任的六皇叔恭亲王 , 几乎没有怎样费劲就将八大臣一网打尽 。从此 , 大清国的政治权力就落入这对叔嫂手中 。懿贵妃——此时已被尊称为皇太后拥有最终权力 , 六皇叔以议政王身份兼管军机处 , 掌握着大清国决定日常事务的实际权力 。

六皇叔恭亲王确实是一个能干的人 , 朝廷在恭亲王的建议下 , 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 开始了洋务新政 , 大清国的面貌很快焕然一新 , 一片生机 。

慈禧太后不仅重用恭亲王 , 而且大胆起用汉大臣 。从1860年开始 , 中国确实步入一个恢复重振的轨道 , 正史中的所谓“同光中兴”固然有御用史学的夸张和修饰 , 但实事求是地说 , 中国经过30年和平发展 , 确实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 军事力量特别是北洋海军组建成军 , 意味着一个比较强大的中国似乎又要在东方崛起了 。

慈禧太后政治上的成功是巨大的 。

生命中的缺憾

十多年的时间一晃而过 。1872年 , 同治帝17岁 , 长大成人了 , 也应该亲政了 。慈禧太后经过这些年的勤劳 , 也准备撤帘归政 , 颐养天年 。然而遗憾的是 , 仅仅3年时间 , 慈禧太后的这个独生子、咸丰帝的唯一龙种同治帝竟然于1875年一命呜呼 , 满打满算还不到20周岁 。这一年 , 慈禧太后40岁 。女人的最大不幸是青年丧夫 , 中年丧子 , 这两件不幸都被慈禧太后遇到了 。这真是慈禧太后生命中最大的缺憾 , 是无论多少荣华富贵也无法抵偿的 。

慈禧太后是个不幸的女人 , 也是个不幸的母亲 , 而且如果往更深层说 , 她还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 。大约是因为咸丰帝死得太早 , 大约因为年幼的皇子失去了父爱 , 显得可怜 , 这都是慈禧皇太后纵容娇惯同治帝的理由 。在同治帝从幼年到青年的全部历史中 , 慈禧太后更多时候采用的是一个年轻寡妇对独子的溺爱、纵容和听之任之 。

另一种爱法

同治帝死了 , 没有留下龙种 , 无人继承香火 , 而且同治帝本人又是独根独苗 , 无兄无弟 , 因此皇位继承既不能按照父死子继的原则自动继承 , 也无法采纳兄终弟及的特例由亲兄弟中推出一个继承人 。大清国突然面临一个权力继承的难题 。

找到载湉继承皇位当然与慈禧太后有关 , 是皇太后意志的体现 。只是过去很长时间过于从阴谋论立场看待慈禧太后对权力的贪婪 , 可能并不合乎历史真相 , 并不合乎皇太后的想法 , 而且 , 从慈禧太后娘家关系说 , 载湉的母亲为慈禧太后的亲妹妹 , 载湉也就是她的亲外甥 。双层血缘近亲是载湉被慈禧太后看中的主要原因 。

1875年2月25日 , 年幼的载湉正式过继到宫中 , 接替刚刚过世的同治帝 , 年号光绪 , 是为清朝第11位皇帝 。

慈禧太后对于这个过继过来的小皇帝应该说是真心实意的 。光绪帝是慈禧太后的养子 , 是大清的未来主子 , 也是老太太下半生的全部希望和寄托 , 但慈禧太后不愿继续娇惯这个孩子 , 从人之常情很容易理解 , 这是任何母亲的一种本能 。而且 , 慈禧太后也没有非常自私地处理与这位未来国家主子的关系 , 她在小皇帝进宫不久 , 就开始刻意提拔这个小皇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 , 到了1884年 , 因中法战争等一系列问题 , 用醇亲王取代恭亲王 , 成为军机处首席军机和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领班大臣 , 全权掌控大清国日常政务 。直至1891年去世 , 醇亲王一直位于权力中枢 , 而此时光绪帝已亲政 , 权力过渡也没有什么波折 , 所以我们不必相信两宫之间不共戴天视若仇雠 。

再度训政

光绪帝的童年教育应该说是清朝历代皇帝中最好的 , 他的知识素养也是这些皇帝中最棒的 。到了1886年 , 51岁的慈禧太后找到光绪帝生身父亲醇亲王及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商量 , 争取让光绪帝早点亲政 , 当家做主 。皇太后理由很简单 , 一是皇儿长大了 , 二是自己也想歇歇了 , 不想为大清王朝继续操劳了 。

慈禧太后的建议起初并没有获得相关各方认同 , 然而各种各样的劝说并没有改变皇太后的想法 。几经周折 , 年轻的光绪帝终于在1887年开始亲政 。慈禧太后在这个事情上做得光明磊落 , 清廷的各种官方文件对此有着详尽记载 。然而到了1898年秋天 , 或许因为六君子喋血菜市口 , 慈禧太后再度训政 , 各种传言开始出现 , 甚至怀疑皇太后先前撤帘归政并不真诚 。这显然是不对的 , 因为假如皇太后不想让出权力 , 她可以有无数理由 。

如果我们以客观立场去观察慈禧太后在1894年后的作为 , 应该承认 , 她对权力的使用相当克制 , 她并没有滥用自己的权力干预朝政 , 并没有越过皇上处理国家大事 , 她只是对皇上的决策保持最后否决权 。而这也只是为年轻皇帝把把关 。所以 , 尽管经历了那么多的政治波折 , 大风大浪 , 我们从清代正史中从来没有读到皇上对皇太后的抱怨 , 皇上至死都是感激皇太后养育之恩和多年来的精心照料、耐心辅助 。

一个原本感人的故事

光绪帝身体不好 , 自幼体弱多病 , 更重要的是作为皇帝他没有完成而且永远无法完成大位传承 , 甚至无法对皇后对嫔妃履行一个丈夫应尽的义务 。这是男人无法说出口的尴尬 , 也是光绪帝后来性格稍有扭曲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的肾病由来已久 , 而且在大婚前后开始长时期遗精 , 这对皇上确实构成一个很大困扰 。对于这样一个后辈 , 慈禧太后能够做的事情 , 除了安慰 , 除了劝勉 , 还能做什么呢?

光绪帝的病情大约从1898年秋天逐步恶化 , 好在他贵为天子 , 享受着最好的医疗条件 , 经过宫廷御医、天下名医精心呵护治疗 , 光绪帝的肾病竟然在那个没有血液透析医疗条件下存活了10年之久 。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

谁也没有想到1908年秋 , 当政治改革到了最吃紧的关头 , 年仅38岁的光绪帝病倒了 , 而且一病不起一命呜呼 。

在光绪帝发病之前一段时间 , 73岁的慈禧皇太后也在生日庆典时因吃了一点不合适的东西拉肚子 , 闹了好长一段时间 。拉肚子在很多时候不会置人于死地 , 这是对的 。但拉肚子严重情况下也可以置人以死地 , 这也是医学常识 。特别是对体弱的老人而言 , 更是如此 。

如果不发生光绪帝死亡事件 , 相信皇太后大概也不至于突然不治 。光绪帝的死亡对73岁的皇太后打击太大了 , 老太太在这个养子英年早逝不到一天时间 , 也就一命呜呼 。

这个解释来自清代官方正式文件和清宫档案 , 大意是说皇太后得知儿皇帝“大行”后 , 不禁悲从中来 , 不能自克 , 以致病势增剧 , 遂致死亡 。这个解释合乎人道合乎人情合乎常理合乎历史合乎逻辑 , 唯一不合乎的是中国人最习惯最愿意接受的阴谋:一个并非亲生的儿子 , 怎么可能呢?流亡美国的康有为在光绪帝逝世第二天就致电美国总统 , 要求美国政府带头不要承认大清新皇帝 , 理由就是慈禧太后谋杀了他们那个英明的光绪帝 。

然而奇怪的是 , 时间过了一百年 , 康有为终于在现代中国找到了知音 。那么多严肃的历史学家不去相信清宫档案 , 反而依据康有为以及当年那些笔记小说作者的指点 , 论证出光绪帝死于谋杀 , 死于剧毒 。更荒诞的情节还在于 , 研究者进而推论:这个谋杀光绪帝的人不是别人 , 就是其养母慈禧太后 。阴谋论至此终于坐实 , 慈禧太后好像被定在了历史耻辱柱上 。其实 , 这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 并非历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