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受淡季影响 大部分中药材行情疲软

近期市场受传统淡季影响,大部分药材行情疲软,但一些动物类品种却能逆势上扬,如水蛭、乌梢蛇、九香虫等品种,在淡季行情不淡 。

陕西商洛洛南县
猪苓行情坚挺
陕西商洛市洛南县猪苓现在走动缓慢,主要是因为现在产地货源稀少,目前统货交易价格在280元左右 。现在由于行情很好,当地种植积极性很高,基本都是高价收购野生种苗之后再去发展家种,比例很高 。近两年价格不会有太大变化,家种要3年后才会大规模上市,后期价格保持坚挺 。
广西玉林博白县
龙眼肉量少价高
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三滩镇为全国著名的龙眼肉产地之一,目前当地国产陈货量很少 。有少量今年清明产新的泰国货在售,目前泰国货售价在32.5元/斤 。目前产地食用原生龙眼肉商家报价80~90元/千克,保健药用龙眼肉无糖型的商家报价45元 。由于去年当地因天气因素的影响出现减产,货源供应量少,其行情较高,而目前当地桂圆生长正常,其量或有增,行情后市值得关注 。
浙江金华磐安县
白术走动不快
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白术的产地之一,现在统货价格22~24元,走动不快,产地货源尚有 。白术因产地较广,产量大,价格一直上不去,现在价格和走动情况和去年同期差不多 。
湖南邵阳隆回县
山银花价低弃采严重
湖南省隆回县山银花继续产新中,因长时间的阴雨天气,给山银花的正常采摘造成了影响,加上近两年山银花价格低廉,药农采摘积极性不高,大多弃采,很多银花都烂在山上和树上,现产地鲜货收购价本地花1.5元/斤,良种花2.4~2.5元/斤,干花价格良种花统货24~25元,本地花16~17元,茶花价格在40元左右,货源走动不快 。
四川江油市
附子产新
四川省江油市附子刚开始采挖,因去年种子价格较高,且种植的不多,今年刚采挖鲜货的收购价高于去年同期 。据药商介绍,目前产地鲜附子收购价为8.4~8.5元/斤,江油的附子一般在夏至以后开始采挖,到7月1日左右就采挖结束,持续时间为一周左右,当地的加工户一般将当地的附子直接水洗干净、切片、晒干作生附片销售,现在已经有少量生附片被加工出来,价格在75元左右 。
福建宁德柘荣县
太子参走缓价续涨
近日,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太子参产地有安徽亳州及其部分药厂商家前来买货,但实际成交量少 。目前统货售价44元,大统有商家报价56元;中统报价48元,小统报价43元 。统选货61元,特选货90元,行情较上周同期小幅上涨3元左右 。近期产地有持续降雨天气伴随,所以产地暂未开始采挖,后市值得关注 。
 
中药新药审批难的问题近年来显得日益突出 。北京市中药研究所科研项目部主任战嘉怡表示,进行一个新药研发,首先要考虑几方面要素,包括立项可行性、审评通过率、临床利用率、市场前景性,而研发周期长、技术风险大、政策风险逐年提高等是新药审批遭遇的几大拦路虎 。
从药品研发到推向市场至少10年
中药新药审批难的问题在近年来显得突出,有数据显示,新药研发申请中能拿到临床研究批件的几率很低,而这些获得临床批件的申请中能完成临床通过验证并获得新药证书的也就30%左右,也就是说10个新药研发申请最后也就一两个能进入临床应用,通过率极低 。
中药新药审批为何这么难?北京市中药研究所侧重于中药新药和医疗机构的院内新制剂研究,战嘉怡告诉笔者,能进行新药研发的机构,首先要求资金雄厚、技术领先,另外还要有长期作战的心理准备 。当前我国中药新药有两个主力军,一个是国家的科研单位,一个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中小企业和小型科研机构很难支撑下去 。就北京市中药研究所而言,这几年经委托受理的新药研发屈指可数 。
“一个新药研发从申请资料提交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到药品审评中心工作人员打开文件审理,这个期限七八个月都是正常的,以前申报品种积压甚至有两三年都没得到回复的 。一般而言,从药品研发到走上临床,再到推向市场至少10年,还未必都能成功 。”战嘉怡表示,新药审批和研发周期很长,从项目论证、立项、基础研究、申报临床许可、临床试验、申报生产许可,这一系列程序操作下来,快者5年的极少,慢者10年8年很常见 。
研发“提前量”应对政策风险
笔者了解到,进行一个新药研发,首先要考虑几方面要素,包括立项可行性、审评通过率、临床利用率、市场前景性,特别强调新药的优效性和安全性 。“过去新药研发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现在可能是高风险、高投入,但未必高回报 。立项不慎、研究不周都会导致新药研发先天不足,一招有误满盘皆输,技术风险极大 。此外,政策风险逐年提高,也是中药新药审批难的因素之一 。”战嘉怡对相关新药政策逐步严控用药安全风险表示赞同,但也希望相关政策制定要考虑企业研发快速应变的难度 。诸如药材提取纯度、有效成分、杂质含量要求等都是药品评审政策中的变化因素,可以说不断地有调整,一旦满足不了新要求,前面研发将前功尽弃 。由于药物研发的特殊性、复杂性,周期很长,即便有关部门事先有向社会征求意见,但也往往让研发单位措手不及 。
“所以现在研究机构研发新药往往打‘提前量’,目前政策要求的必须做到,没有要求的研发时也尽可能想到,不能想着只做到60分及格线,研发过程中要照着80分、100分准备,以防政策调整,跟不上变化 。”战嘉怡表示,这种政策倒逼研发单位追着跑的现象,让中药新药研发不可预知因素大大增加 。
超标准研发引发市场水涨船高
是不是一味提高药品评审要求就是好的呢?战嘉怡忧虑道,研发单位、企业都在做“提前量”,都想着超出现有要求,这很容易造成水涨船高 。政府看到市场在动,政策就跟着调整,而这些政策调整是不是完全符合国情和中药发展特点呢?其实不然 。
【市场受淡季影响 大部分中药材行情疲软】 就拿中药原料为例,他说,大家知道,药材有效成分受产地、生长周期、采收季节、炮制加工、仓储等诸多因素影响,很不稳定,有的企业为了迎合政策要求,做到成药批件恒定均一,就自找产地,和当地药农约好种植、采摘时间,连续两三年多批次囤货,然后将这些原料混匀,再按一批、两批、三批进行生产,以保证有效成分稳定,这将使中药生产成本大幅提高 。在战嘉怡看来,药品评审要求不是不可以提高,而是要遵循当前国情和市场发展规律,根据中药的特点,制定出既能保证药品质量又不过度增加成本的政策来,给出指引方向和指导建议,而不是一味地套用西药新药的评价模式,越严越好,倒逼市场跟着政策导向跑 。(夏姗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