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黄魏紫”几乎成了牡丹的代名词

    古往今来,“姚黄魏紫”几乎成了牡丹的代名词 。      相传,唐朝牡丹山里有一个小樵童,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父母早亡,一个人靠打柴为生 。小樵童酷爱牡丹,砍柴时遇到牡丹,总是要为它理理枝,浇浇水等,从没有毁坏过一株牡丹 。樵童每天上山砍柴,总要经过山坡上一个石人身边 。石人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就立在这里了,有模有样的,十分可爱 。上山时,樵童把干粮袋子往石人手脖上一挂,说:“石人哥,你吃吧!”下山时,又取下来,笑笑说:“石人哥,你不吃,我可要吃了!”在山中打柴,难得遇见生人,樵童对石人也感到很亲热,有时还对着它自言自语,诉说自己的心事,他感到石人哥能听得懂 。      转眼间,小樵童长成十七八岁 。一天,他照例打完一担柴,下山时,到石人前,准备休息一会 。忽见一年轻女子从石人背后闪现出来,樵童感到异常惊讶 。樵童转身要走,那姑娘却拦住了他,告诉他她叫花女,孤身一人,愿与他结为百年之好 。樵童听后连连摇头,说道:“花女大姐,咱们俩素昧平生,一无媒,二无证,此事不妥 。再说,我很贫穷,跟了我,你会受苦的 。”花女说:“石人为媒,牡丹山作证,不行吗?若我们结为夫妻,凭我们的辛劳,我们会好起来的 。”樵童仍然不肯:“石人和牡丹山能做媒证吗?”话音未落,没想到石人竟开口说话了:“老弟,我就当媒人,你就答应吧!”说罢,石人手上现出一颗明晃晃的珠子:“拿去吧,这叫二花长生珠,可作为你们的媒证 。”樵童又惊又喜,从石人手中接过宝珠,对石人拜了又拜:“石人哥既肯作媒,这是上天有意,我答应了 。”花女高兴地笑了 。樵童和花女挽手正在离开,石人又告诉他们:“这颗宝珠,你们夫妻二人换着每天都要噙在口中一个时辰 。否则,你们夫妻就会拆散 。”樵童忙问:“为什么呢?”石人说:“一百年后再问我吧 。”说罢,便不再开口 。      冬去春来,一百年过去了 。樵童和花女都已白发苍苍,可奇怪的是,他们虽然都已年过百岁,仍然身强体壮 。樵童每天上山砍柴,花女在家操持家务,二人生活得和睦幸福 。这一天,樵童再次来到石人身边,说道:“石人哥,一百年已经过去,你能不能再开金口,告诉我为什么我们要每天噙那宝珠呢?”石人真的开了口:“老弟,那颗宝珠本是一丸仙丹,噙到口中百年以上,你就可以长久地活在这牡丹山里 。”樵童说:“说真的,我真不想离开这牡丹山,可现头发都白了,还能活多久呢?”石人告诉他:“回去后,你把那颗宝珠等分两半,你和花女各吃一半,你就全明白了 。”樵童回到家,依言把那丸仙丹一分为二,他和花女各吃了一半 。霎时,樵童变成了仙童,花女复原为仙女 。清风吹来,他们飘飘悠悠地飞上了云天,整个牡丹山尽收眼底 。      原来,花女是牡丹山上的紫花仙子 。她爱上勤劳诚实又酷爱牡丹的樵童,带仙丹一颗,让护花仙翁做媒,与樵童结为夫妻,宁愿在人间受苦百年,决心超度樵童成仙 。樵童与花女升上云天,从空中飘下一黄一紫两条手帕,落在地上,立即化作两棵牡丹 。一株开黄花,一棵开紫花,花朵奇美 。人们都说它们是樵童和花女的化身 。黄花最美,人称花王;紫花稍次,人称花后 。即后人所说的姚黄和魏紫 。      牡丹不仅有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自秦汉时载入《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中 。将牡丹的根加工制成“丹皮”,是名贵的中草药 。我国人民使用牡丹根皮治病已有悠久历史,《神农本草经》中记述:“主寒热,中风痪浓,痉,惊痈邪气,除症坚疲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痛疮 。”《药性论》中说,牡丹“治冷气、散诸痈,治女子经脉不通,血沥腰痛”;《本草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后人乃专以黄蘖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 。赤花者利,白花者补,“丹皮”有散瘀血、清血、和血、止痛、通经之作用,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口燥咽干 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利、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治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肌体羸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