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携带者防治对策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人体在感染乙肝病毒后,由于自身免疫功能处于麻痹阶段,未能清除病毒,而导致病毒长期潜伏,与肝细胞发生整合,这部分人群没有表现出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的临床症状,仅表现为乙肝病毒指标阳性,医学上也称之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或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 。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我国很多见,据调查资料我国约10%的人群属于这种情况 。我国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判定标准是: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持续半年以上,但肝功能检查始终正常,身体没有明显不适,外表上看和正常人没有两样 。乙肝病毒携带者人数众多,实际情况也相当复杂,仅有少部分患者处于相对稳定的“健康携带”状态,而绝大多数患者实际处于慢性肝炎的各个不同阶段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过去称为“HBsAg健康携带者”,这是因为没有表现出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的临床症状的缘故 。但近年来根据大量肝脏穿刺活检研究的结果,证实所谓健康携带者的肝组织正常者只占极少数,而且在电子显微镜下也不能排除肝炎病变,显然称之为健康携带者是不妥的 。研究资料表明,慢性感染者中50%~75%有活跃的病毒复制和肝脏炎症改变,部分携带者实际已经进展为肝硬化甚至于原发性肝癌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自然病程漫长,可持续30~50年,一般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残留期(低复制期或无复制期)或终末肝病期,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都处于免疫耐受期,多数携带者是在幼小时感染乙肝病毒,由于免疫功能尚不健全,缺乏识别和清除病毒的能力,导致病毒长期潜伏,到了青年或中年阶段,机体进入免疫清除期,清除病毒的同时,导致炎症发作,平静的携带阶段也就随之结束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是乙肝病毒赖以持续生存的宿主,对乙肝的传播和发病起着巨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目前对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治疗,存在不少困惑 。一方面缺少有效的药物,由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病毒基因已经发生整合,而目前绝大多数抗病毒药物对这种整合型的乙肝病毒无能为力,均属无效,所以很多学者主张对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不必进行抗病毒治疗 。另一方面,大多数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肝脏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变,并有部分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可以演变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肝癌,理所应当早期治疗 。我们认为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应该区别对待,不能采取一刀切,对于携带者应该认真检查,搞清楚患者肝脏内部的实际情况,具体措施是:首先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认真的体检,包括检查肝功能系列指标(包括肝功酶谱、胆红素、蛋白比值等)、乙肝病毒系列指标(包括乙肝病毒“两对半”及乙肝病毒DNA检查)和B超,有条件者可以进行肝穿刺检查 。其次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携带者是否需要用药治疗:如果携带者肝功能系列指标全都正常,乙肝病毒复制指标(乙肝病毒e抗原和乙肝病毒DNA)检查为阴性,肝穿结果显示肝脏炎症积分小于4分,可以判定这部分人群属于非活动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他们暂不需要用药治疗,但是仍要建立档案,定期复查 。如果肝功系列指标检查正常,但是乙肝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肝穿结果显示炎症积分大于4分者,可以判定属于炎症活动者,应该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应该根据肝穿结果和患者经济状况而定,一般来说,患者乙肝复制指标为阳性,肝脏炎症活动明显者,适合使用以抗病毒为主的治疗方案,可供选择的主要药物为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等,这些药物都需要长期使用,使用的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非常多,必须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 。如果肝穿结果显示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可以加用一些抗肝纤维化药物,例如复方鳖甲软肝片、大黄虫丸等 。根据大量的临床研究和调查表明:属于非活动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的人数很少,绝大多数携带者属于病情程度轻重不一的乙肝病人,根据国际、国内权威乙肝防治指南意见,前者暂时无需治疗,后者需要治疗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划分较为宽泛,并不严格,我国所认定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多数是潜伏状态的各种慢性乙肝病人;国际上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界定比较严格,只有非活动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一种,诊断标准更加严格,肝穿检查必须强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