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是中国甘肃地区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形成了今天的东乡族 。
文章插图
东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东乡族的来历习俗
东乡族的民族概况
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 。该民族自称“撒尔塔”(Sarta) 。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 。撒尔塔原始意思为“商贾”,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种人,主要有突厥人、波斯人,统称为色目人 。东乡族的来源和形成,一度观点颇为分歧 。其中蒙古人为主说,早在明末清初时期,东乡族人民积极参加了以米刺英、丁国栋为首的农民起义 。由于民族形成的特殊环境,所以东乡族形成时,其社会结构即为社会制度 。东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族的词汇中,汉语借词较多,也有不少突厥语、阿拉伯和波斯语借词 。东乡族至今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如今使用的是汉文,绝大部分群众懂汉语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 。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少数散居在甘肃兰州市和广河、和政、会宁、玉门等县市及新疆伊犁州,宁夏、青海也有少量定居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东乡族人口数为515000 。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使用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大部分人会说汉语 。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东乡族、撒拉族以及保安族,在元明清三季700年中与回族关系密切 。裕固族则属回纥后裔,归突厥语族,属突厥人;因信原始宗教和喇嘛教,被划为蒙古人 。但由于近代的语言的发展,形成了以语言划分民族的范例 。
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 。构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 。从13世纪以来,河州一带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在内的蒙古军驻守、屯田之地 。13世纪末,镇抚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元朝安西王阿难答皈依伊斯兰教,其属下蒙古人大部相从 。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也相聚在西北地区 。14世纪初,元成宗死,安西王阿难答与皇后伯要贞氏等策谋政变,事泄被杀,但其属下势力仍很强大 。其子曾联合伊斯兰教群众反叛,为元朝政府镇压,阿难答属下纷纷逃避 。当时交通不便、偏僻闭塞的东乡,就成为阿难答属下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蒙古人退避的地区之一 。他们在这里与当地汉族、藏族等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婚嫁,逐渐融合成为东乡族 。
对东乡族的族源,还有一些不同的说法 。主要有二:一说成吉思汗于1226年征西夏时,兵临河州、临洮一带,将部分蒙古军留驻此地,这些人以后进入东乡,形成东乡族;一说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亚、波斯掳来大批工匠,其中一部分被安置于东乡,以后形成为东乡族 。还有一说认为东乡族源于吐谷浑 。但关于东乡族源和形成问题,大部分学者持上一种看法 。
东乡族的饮食习惯
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主食 。通常人们的面食种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 。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 。其中吃“尕鸡娃”很有讲究,把整鸡各部位分为13个等级,“鸡尾”最珍贵,一般给席上的长者或尊贵客人吃 。
东乡族的饮食上喜吃饭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 。东乡族每日三餐不离洋芋 。洋芋既可当菜,又可当饭 。煮、烧、烤、炒均可,特别是冬春二季 。东乡族还喜把青稞面,大麦面做成“锅塌”或“琼锅馍”作为主食 。
东乡族热情好客,以鸡待客是东乡人的传统礼节 。东乡人在宴席上吃鸡十分讲究,通常把鸡的各个部位分成13个等级,按辈份吃相应等级的部位 。在13个部位中,鸡尖(鸡尾部)最为尊贵,一般只有席间主客和年长者才有资格享用 。
东乡族制作“栈羊”肉,独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当地有句谚语说:“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 。东乡族还善于把栈羊肉制成清汤羊肉,美味可口,滋补营养,老少皆宜 。
东乡族人喜欢喝紫阳茶和细毛尖茶,一般每餐离不开茶,多数用盖碗泡茶,也有用小茶壶的 。盖碗亦称“三炮台”,即由茶盖、茶碗和底盘座组成 。
东乡族的特色饮食
【东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东乡族的习俗】 “麦索”是东乡族风味食品,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青稞或大麦,摘下来蒸熟,用小石磨碾制成筷子头大小的柱状体,拌上大蒜、辣椒面吃,独具地方特色,是东乡人用以待客的珍贵食品 。有时也用油香、手抓羊肉、鸡肉等待客 。
“罗波粥”是一种特制的美味可口的肉粥,和回族人爱吃的肉油饭相类似,其作法是,在肉汤里放入小麦、青稞、蚕豆、扁豆、玉米和肉丝,煮成糊状即成,美味可口,若再泡上油香,就是东乡族的上等佳肴 。
东乡族的婚恋习俗
东乡族婚礼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基本上由父母决定,男女青年不得谋面相谈,大多通过媒人中间传话 。一般先由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女方应允后,男方就要送“订茶”做见面礼 。之后便履行正式的订婚手续,即送彩礼 。届时,由男方及其父亲,叔伯、媒人、陪客共携彩礼赴女家 。彩礼分两种:一种是茶叶、红糖、糕点等,一是经媒人事先议订的衣服,现金及耳坠、手镯等 。东乡族有些山区还有订婚送馒头的习俗 。男方家将当年收下的小麦磨成白面蒸成馒头,每个约1公斤,顶部预先抹点姜黄,用刀稍稍切开,蒸熟后,雪白的馒头顶部如开黄花,预示亲家来年五谷丰登 。
婚礼当天,新郎与娶亲队伍来到女方家 。请阿訇念结婚证词 。如此婚姻才被社会所承认 。如有一方表示不愿意,阿訇则不能强行念“尼卡”,婚约即为无效 。到新郎家门前,新娘要由送亲的兄弟抱下马车进院子 。亲朋好友欢聚一起唱“哈利”,表示祝贺 。宾客中一人带头呼“哈利”,众人和之,并按拍节击掌或拍手臂,腿弯曲成骑马的姿势,左右转圈 。唱词由宾客即兴编唱,内容大多为新郎英俊,新娘美丽,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等赞美之词 。婚礼高潮期间,人们还戏谑性地将新郎的父亲或叔伯等长辈脸上抹锅黑,翻穿羊皮袄,腰系铃铛,头顶破帽,手脚象征性地捆住,或是使之倒骑毛驴“亮相”,人们称之为“戏公公” 。
东乡族有许多有趣的婚礼习俗,如新婚之夜闹房砸枕头 。新婚之夜,戏闹的小伙子们手持早已准备好的枕头,朝炕角上蒙着面纱的新娘砸去,护卫新娘的女友们则组成一道防线,将砸过来的枕头反砸过去,哄笑呼叫,场面十分热闹 。然后,女友们揭去新娘面纱向众人“亮相”,并打开箱笼,出示珍贵的嫁妆 。至此,夜深人静,新郎、新娘便进入洞房花烛的梦乡 。
第二天晚饭,新娘则要下厨擀长面,称“试刀面”,男方家则要请邻里的老人来鉴赏新娘的茶饭手艺 。
东乡族的重要节日
民东乡族每个月都有节日,每过了年逐月轮换,一年12个月,每个月36年后循环往复一次 。这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东乡族的四大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尔德节、阿守拉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
开斋节
伊斯兰教教历9月是戒斋的月份,9月因此称之为斋月 。斋月中,穆斯林白天不饮不食,不准说污言秽语,夜间饮食,称为“封斋” 。伊历10月1日开斋,举行庆祝活动,称为开斋节,或称“尔德节” 。开斋节的一天,男人们除了去清真寺聚礼以外,还在清晨上“表咱”(墓地)念经祈祷,悼念亡人 。邻里间相互上门做“赛俩目”,互相问安 。妇女们则在家里炸好油香、油裸、馓子分送亲友,互相拜节问候,这样庆祝三天,非常隆重 。古尔
古尔邦节
乡人称之为“阿也”,“阿也”东乡语意指节日的意思 。这一节日,一般在开斋节后72天举行 。凡是具有宰牲能力,而且有经济条件允许的,过古尔邦节,家家户户都要宰牛或羊庆祝 。所宰的牛羊肉,或请众乡亲在家里共餐,或奉送给清真寺和每个邻里亲友 。古尔巴尼所宰的羊肉,不许独家享用;即便是上门的乞丐,也要一视同仁,让他吃饱菜、油香,再拿上一份肉 。古尔邦节必宰羊,源自《古兰经》的一个故事:先知依布拉欣年老无子,苦苦祈求安拉赐子,果然得应,取名伊斯马仪 。但依布拉欣梦见安拉示意让他献祭回报,梦醒后,依布拉欣用儿子献祭,他的忠诚感动了安拉,便赐羊代赐儿子,这是宰牲节的来历 。伊斯兰教信徒过这个节日是为了表示对安拉的恭敬顺从,效法依布拉欣,随时为主献出一切 。东乡族人在古尔邦节这天,不分富贵贫贱,坐在一起聚餐,显示着民族的和睦团结 。
圣纪节
纪念穆罕默德诞生和逝世的节日,在伊历3月12日或13日举行(诞生日和逝世日相差一天) 。过圣纪节一般的纪念方式是举行各种形式的家会,诵读《古兰经》 。过圣经一般要宰羊、宰鸡,大家共食 。有的聚众在清真寺、拱北里过,有的则在自己家里办 。阿守拉节:“阿守拉”一词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省“10”即伊斯兰教教历的1月10日,相传,真主在这一天造化了人类的始祖阿丹和唉哇;阿丹和唉哇分散了若干年后,在这一天重新相会 。东乡族大部分人也很重视阿守拉节 。在东乡,阿守拉节主要是妇女儿童们聚会的节日,每年由各家主妇轮流操办 。一个村里,哪位掌家的妇女吃上鸡头,就轮到她操办,其余各家各户只出一些小麦和清油 。男人们念过经,作过祈祷仪式后,简单一吃就走了 。剩下妇女和儿童,边吃边说边笑 。对东乡族妇女来说,“阿守拉”还有粮食节的寓意,寓有对当年的粮食丰收,五谷丰登的美好祝愿,这一点与宗教无关 。
粮食节
东乡族的传统宗教节日,即伊斯兰教的阿术拉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举行 。东乡族阿术拉节是妇女和儿童的节日,届时,各家主妇轮流主持 。按照古规,男人们只举行一个简单的祈祷仪式后即走开 。节日里吃一种东乡语叫“罗波弱”的肉粥,寓有对当年五谷丰登的祝愿 。
东乡族的宗教信仰
东乡族信仰伊斯兰教 。东乡族的族源主体——元代西域的色目人就信仰伊斯兰教 。13世纪时,东乡等地区已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中心 。至今东乡族自治县境内,还有一些穆斯林先哲的庐墓 。18世纪初,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东乡族共同的宗教信仰 。解放前,东乡族的伊斯兰教的教派和“门宦”制度极为复杂 。“门宦”是指教派中的小派系,又称“道堂”或“拱北” 。东乡地区有两大教派:格底目与伊赫瓦尼 。或称老教与新教 。老教中有四大门宦 。新教不设“门宦”制度,并宣称恢复伊斯兰教的正统信仰,得到广泛的拥护与支持 。10世纪初,已流行开来,传到了宁夏、青海和新疆等省(区) 。
推荐阅读
- 傈僳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傈僳族的习俗
- 车里面有汽油味该怎么解决
- 淘宝好评晒图怎么删掉
- 鸡肝粥做法
- 肠粉的米浆是怎么调的有韧性
- 傣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傣族的来历习俗
- 黎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黎族的来历习俗
- 哈尼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哈尼族的习俗
- 漂白液的有效成分
- 朝鲜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朝鲜族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