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香虫

【九香虫】九香虫介绍

【别名】
臭屁虫,屁板虫,瓜黑蝽 。
【汉语拼音】
jiuxiangchong
【名称英】
Aspongopus 。
【成份】
虫体含脂肪、蛋白质及甲壳质 。脂肪中含有硬脂酸、棕榈酸、油酸 。脂肪酸一部分是游离存在 。其臭味来源于醛或酮 , 但未能分出 。
【加工采集】
冬、春二季捕捉 。捕得后放罐内 , 加酒 , 盖紧 , 将其闷死 , 或置沸水中烫死 , 取出晒干或烘午 。
【药材鉴别】
干燥虫体呈六角状椭圆形而扁平 , 表面红棕色咸棕黑色 , 长约2厘米 , 宽约1.2厘米 。头很小 , 呈类三角形 。背部有膜质半透明的翅2对 , 将翅除去后可见背部橙红色 , 有节 , 近边缘有1毫米宽的边 , 棕褐色与棕色相间排列成节纹状 。**的足多己脱落 。腹部棕红色至棕黑色 , 有油光 , 每节近边缘处有突起的小点 。质脆 , 折断后腹内有浅棕色油样粉状物 。气如茴香 , 味微咸 。以个均匀、棕褐色、油性大、无虫蛀者为佳 。
主产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
【药理作用】
九香虫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杜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元素分析表明 , 九香虫的抗癌、抑癌元素锰和镁的含量较高 , 至癌元素镍、铬、砷、镉、铍的含量较低 , 似可能有抗癌作用 。
【炮制】
拣净杂质 , 筛去泥土 , 或用文火微炒用 。
【功能主治】
理气止痛 , 温中助阳 。用于胃寒胀痛 , 肝胃气痛 , 肾虚阳痿 , 腰膝酸痛 。膈脘滞气 , 脾肾亏损 , 元阳不足 。用九香虫一两(半生焙) , 车前子(微炒)、陈桔皮各四钱 , 白术(焙)五钱 , 杜仲(酥炙)八钱 , 人研为末 , 加炼蜜做成丸子 , 如梧子大 。每服一钱五分 , 以盐开水或盐酒磅下 , 早晚各服一次 。
①《纲目》:"治膈脘滞气 , 脾肾亏损 , 壮元阳 。"
②《本草新编》:"兴阳益精 。"
③《现代实用中药》:"适用于神经性胃痛 , 腰膝酸痛 , 胸脘郁闷 , 因精神不快而发胸窝滞痛等症 , 配合其他强壮药同服有效 。"
【性味】
咸 , 温 。
①《纲目》:"咸 , 温 , 无毒 。"
②《本草新编》:"味甘辛 , 气微温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 1~2钱;或入丸、散 。
【宜忌】
阴虚阳亢者慎服 。
【贮藏】
置木箱内衬以油纸 , 防潮、防蛀 。
【归经】
归肝、脾、肾经 。
【植物形态】
九香虫 , 全体椭圆形 , 一般紫黑色 , 带铜色光泽 。头部狭尖 , 略呈三角形 , 复眼突出 , 卵圆形;单眼1对 。喙较短 , 触角5节 。前胸背板及小盾片均具不规则横皱纹 。翅2对 , 前翅为半鞘翅 , 棕红色 , 翅末1/3为膜质 。足3对 , 后足最长 。腹面密布细刻及皱纹 , 后胸腹板近前缘区有2个臭孔 , 能由此放出臭气 。
生境分布:成虫有翅能飞翔 , 常在土块、石块下及石缝中越冬 , 每年3月飞出 。资源分布:除东北、西北外 ,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
【临床应用】
用量3~9克 , 煎汤;或入散剂 , 0.6~1.2克 。一般炮制后用 。用治肝胃不和或寒郁中焦所致的胸肋胃脘胀痛以及肾阳不足之腰痛、阳痿 。
【药用部位】
为蝽科昆虫九香虫的干燥全虫 。
【来自何书】
《纲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