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论紫砂洋桶壶

紫砂洋桶壶是紫砂茗壶名种里较为常见的一种款式,亦是一种茶壶款式的专用名称 。
 紫砂洋桶壶自清末民初创制以来,以其造型简练,使用方便,是宜把玩,便于提携,便于茗泡而一度盛行,并为大多数茗壶爱好者接受,嗜好、收藏而成为紫砂光货素器类经典传统作品之一 。
 紫砂洋桶壶以其古朴大方,典雅素淡的面目与风格向世人展示其迷人的魅力 。它以其简练的造型,顺畅的线条,精巧的块面,融合艺与日用为一体,获得海内外客商的青睐,并吸引众多的制壶名家、好手参加到制作紫砂洋桶壶的行列中,各显其能,各展其艺 。俞国良、汪宝根、储铭、顾景舟、何道洪等等艺人,无不为紫砂洋桶壶的流行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
 紫砂洋桶壶随着人们的饮茶习俗,饮茶习惯的改变而兴盛、衰落 。在特定年代中,它曾以高档艺术壶的姿态为爱壶者、收藏家所高价求购 。在流行紫砂洋桶壶的风气转变之后,它又以一般商品壶而不为「高档艺术」所容纳 。因此,紫砂洋桶壶既是一个大众普及的日用器皿,又是一个普及提高的工艺品 。同时,它又为制壶名家所喜爱,所制作,所衡量艺人技艺高低的样板之作,楷模之作 。可以这样说,在特定的年代中,曾出现以制作资紫砂洋桶壶来评论一个艺人的技艺高低和功底浑厚,并一度在好壶者中形成共识,在壶界形成共识 。
 紫砂洋桶壶在清末民初至1970年这段年限内,它在壶界、茶馆、好壶者、藏家眼中,既是首选日用佳品,又是鉴赏艺术珍品 。紫砂洋桶壶一直以日用艺术为主导,深受人们喜爱 。名家、好手制作的紫砂洋桶壶一直成为人们追逐、使用、收藏的目标 。有好壶者甚至以购到一把上好的紫砂洋桶壶而自豪骄傲 。因此紫砂洋桶壶影响之广、之深、之大,在特定年代里是为壶界所承认的历史事实》也是紫砂历史上应该书写,而不应遗忘的一页篇章 。
紫砂洋桶壶探源
 紫砂洋桶壶是一个以「洋」为名,以「洋」为题,却又是道道地地的宜兴紫砂茶壶品种 。它为何冠以「洋」名,笔者将就紫砂洋桶壶创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原因,做一探源,权作拋砖引玉,以其引起壶界同仁的重视和交流 。据笔者所知,紫砂洋桶壶起源有三种较为代表性的说法 。
 其一南洋外销说 。
 这是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据史籍记载,光绪七年至十六年(1881-1890) 。国内外兴起紫砂收藏热 。宜兴紫砂以较大规模的增长态势大幅增产 。紫砂产品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远销国外,远销日本、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英国、法国、秘鲁.智利、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 。为适应外销的需要,宜兴紫砂业界经营者跟紫砂艺人想方设法迎合海外客商的需要,创制各式各样的新款茶壶,工外商订货收购 。《独钮洋桶》即是为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客商看中订购,并正式定为《独钮洋桶》品名的 。据宜兴工商界前辈鲍增泽、华荫堂先生介绍︰《独钮洋桶》茶壶首先为宜兴蜀山清末最大的茶壶店号「锦堂发记」所雇用的紫砂艺人创制,创制成功后,由「锦堂发记」老板至南洋同泰国、马来西亚等客商最先订货 。初期用紫泥或红泥生产,后应泰国客商的要求,适合当地的民间风俗习惯,采用段泥材质,制成后运至泰国,经加工打磨,表面磨光 。流部、钮部、口沿部、肩部、脚圈部均用铜片或金皮片包裹嵌装饰 。《独钮洋桶》销南洋最早,销泰国最多,故取「洋」名,称其为紫砂洋桶壶 。
 其二东洋外销说 。
 这亦是一种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清末期间,宜兴窑场均陶产品以「宜兴釉」闻名于世,远销海外,特别是受到日本客商的青睐 。日本客商订购宜均产品的同时,亦喜爱紫砂产品 。《牛盖洋桶》即是为日本客商看中订购,并正式定为《牛盖洋桶》品名的,据宜兴工商界经营「洋装生意」(亦称「东洋生意」)的老前辈鲍泽勋、谈金荣先生介绍︰《牛盖洋桶》的创制是根据宜均产品《小洋坛》改制成功的 。设计者为清末紫砂艺人何士为 。宜均《小洋坛》亦称《子洋坛》,出口日本、南洋各国,稍比茶壶大一些 。紫砂艺人何士为当时看中《子洋坛》的牛鼻孔盖,认为很实用,方便又好看,便将《子洋坛》的身筒改成直形《子洋坛》的短流改成长流,借鉴《子洋坛》的牛鼻孔盖,做成最早的嵌盖款式《牛盖洋桶》 。新品一出,引起轰动,并为日本客商包销 。故日本客商取了《东洋名堂》谓《牛盖洋桶》 。
 其三北洋外销说 。
 这是另外一种紫砂洋桶壶起源中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清末期间,最为流行的紫砂茶壶品种为《蛋包》和《寿星》,这两款茶壶均以大肚圆形、平盖弯流,日用功能显著,为世人所爱,且产量最多,销路最广,很早就销往全国各地及日本、东南亚各国 。因此,运用《蛋包》、《寿星》平盖模式而创制的紫砂《平盖洋桶》,经烟台、青岛、营口、威海卫等地为日本客商看中订购,并正式定为《平盖洋桶》品名的 。据紫砂界前辈艺人徐祖纯先生介绍︰在清末,「豫丰陶器店」开业前,「豫丰」的老板吴启南就在家中大量生产《平盖洋桶》 。并经北洋口岸销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吴启南创制《平盖洋桶》,是以明代的《直筒壶》为基本造型,把《直筒壶》中的四系耳改成二系耳,并对称协调 。平盖取《寿星》壶中的浅盖为蓝本,流一直顺弯 。《平盖洋桶》一面世,在烟台、青岛、营口、威海卫等北洋口岸即为日本客商看中,并取了洋名,谓《平盖洋桶》 。
 这三种款式的紫砂洋桶壶,尽管有三种说法,但面世应该都在清末期间,亦应该有先有后 。根据史料的分析,最早出现的字眼是《独钮洋桶》 。《宜兴陶瓷简史》、《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宜兴县志》记载中,均于清光绪年间外销出口壶类记述中出现《独钮洋桶》,却均不见于上述记载 。而传世品中最早外销的《独钮洋桶》亦符合史书的载述,这是应该肯定的 。紧追其后出现的紫砂洋桶壶壶式,笔者认为应该是嵌盖《牛盖洋桶》 。牛盖犹如宜均产品中的《子洋坛》盖,盖无明显口沿,内口沿处用整块泥片封住,牛鼻眼尖而酷似牛眼睛,不像现代《牛盖洋桶》那么圆润,流长且圆浑,肩深而有势,是清末紫砂的造型风格 。笔者也多次与壶界收藏鉴赏人士分析其壶,一致认定应该式清末早期出品的紫砂洋桶壶品种之一,也证实有关《牛盖洋桶》的创制的口碑是有根据的 。紧随《牛盖洋桶》面世的,才是《平盖洋桶》 。理由是《牛盖洋桶》是根据《寿星》茶壶平盖变化而来,而《寿星》与《独钮洋桶》的记载均同时出现在《宜兴陶瓷简史》、《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宜兴县志》中,出品也该在同一期间 。既然《平盖洋桶》参照了《寿星》平盖而创制,因此笔者大胆猜测︰《独钮洋桶》为先,嵌盖《牛盖洋桶》紧随面世,其后才出现《平盖洋桶》 。
民风风俗与紫砂洋桶壶的关系
 清末时起,紫砂洋桶壶作为一种畅销品种,行销海内外 。外销以打磨拋光,镶铜饰边为主流,以《独钮洋桶》占主导地位 。内销以不打磨拋光,不镶铜饰边,以素面裸胎为紫砂本质的《牛盖洋桶》、《平盖洋桶》占主导地位 。无论外销或内销,紫砂洋桶壶都以适应民俗民风进行调整、改制,并一度颇为流行 。
 外销《独钮洋桶》打磨拋光,镶铜饰边,过去有人认为主要是为了对茶壶起掩饰、保护作用 。掩饰是有毛病遮盖,保护是不使茶壶受损 。这种观点用现代人为解释,似乎是行得通的 。打磨拋光,无非是增加美感,镶铜饰边,无非是掩盖缺点,起一种保护作用 。《独钮洋桶》的镶铜饰边,部位不外乎流口,钮与壶口 。这些重点部位,有了缺损,除了影响美观之外,实用上也受到损害,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和缺憾 。为不使《独钮洋桶》在碰撞中受损,唯一的保护措施就是镶铜饰边 。笔者在探索外销紫砂壶镶铜饰边问题上,采访过许多壶界的前辈,也采访过许多做南洋生意或过去曾在南洋开过店的老板 。他们解释《独钮洋桶》打磨拋光,镶铜饰边这一现象除了保护掩饰的功用之外,还有一点新的内容,那就是民俗民风 。现在把这一观点如实写下,以供壶界人士探讨 。
 《独钮洋桶》主要外销地是泰国 。而泰国人是特别讲究打扮的民族,尤其是衣食用具 。他们除了美感,还特别讲究光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珠光宝气」,这会给他们带来吉祥幸福 。一件物品如果符合他们眼中的「珠光宝气」的要求,他们就会争相抢购,争相竞争,争相比个高低 。这种「珠光宝气」一旦为人们所接受,成为共识,那就会把「珠光宝气」的吉祥对象当成心爱之物,赠献于心爱的人和最亲近的人 。如宜兴出产的均陶产品──龙缸、龙坛在泰国行销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龙缸、龙坛产品满身光彩,一副「珠光宝气」,所以泰国姑娘在出嫁时备置嫁妆,非要配上一对宜兴出产的均陶龙缸和龙坛不可,这逐渐形成了不成规矩的乡风民俗 。
 那么,《独钮洋桶》的性质亦是如此 。泰国姑娘为了将纯洁和吉祥如意带给心爱的人或长辈,将「珠光宝气」带给心爱的人或长辈,在出嫁时也要选购一对经打磨拋光,镶铜饰边的《独钮洋桶》作为嫁妆,一给爱人,献上爱心,二给老人,尽子女的一片孝心 。这是清末民初时期流行在泰国城乡的乡风民俗,也是宜兴紫砂《独钮洋桶》行销泰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
内销《牛盖洋桶》、《平盖洋桶》,以其紫砂的素胎不加任何装饰,不打磨拋光,行销海内 。《牛盖洋桶》和《平盖洋桶》的主要区分在于适应不同层次人的需要 。高档的《牛盖洋桶》为大先生用,《牛盖洋桶》把一般用讲究的金丝、银条,经银匠、铜匠精制加工而成 。《牛盖洋桶》的外装,一般用较讲究的漆箱、木箱、藤箱,包箱封包,外面用银锁上锁,用时开锁取出洋桶壶,专壶专用,配置茶杯,用完后放进套箱上锁,日用《牛盖洋桶》一般为高薪层次人员所用,如窑场上的烧、装、开技术工人,店号的掌柜、帐房、职员等 。日用《牛盖洋桶》把较讲究的用铜把、锡把,较一般的用铅丝、绳线之类,《平盖洋桶》大多为低薪工人、农民所用,《平盖洋桶》的把亦不讲究 。
 以宜兴地区为例,无论《牛盖洋桶》、《平盖洋桶》,一直是人们最为喜爱、最受欢迎的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