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茶渠江薄片原产地之考证

【唐代名茶渠江薄片原产地之考证】渠江薄片为唐代名茶,有史记载的生产直至宋代 。《茶文化简史》一文记载:“唐代名茶,首推蒙顶茶,其次为湖、常二州的紫笋茶,其他则有神泉小团……渠江薄片等 。”宋代诗人吴淑在《茶赋》中评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叶之利,其功若神 。则有渠江薄片……清文既传于杜育,神思亦闻于陆羽 。”说明渠江薄片产于唐朝时期直至宋代,此后未见有关渠江薄片的记载,渠江薄片从此失传 。
渠江薄片品质独特,五代蜀(935年前后)毛文锡《茶谱》中记载:渠江薄片“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渣也 。”与现在生产的黑茶特征十分吻合,说明渠江薄片属黑茶类,这是我国有史记载的最早的黑茶产品,以此推之,渠江薄片是中国黑茶的始祖,考证渠江薄片的原产地有其特殊的意义 。
经过考证,笔者认为渠江薄片原产地在湖南省新化县的奉家镇 。
新化县产茶历史悠久且历久不衰,从唐朝时期最早记载渠江薄片“有油,苦梗……唯江陵、襄阳数十里皆食之”,历代均有产茶的记载,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设立新化县,属邵州 。《宋会要》记载“绍兴三十二年邵州产茶6215斤 。”明代朱元璋改邵州为宝庆府,规定新化县每年“贡茶18斤” 。其时新化茶归类为“宝庆茶”,明清时期一直闻名全国,李时珍《本草纲目》和徐渭《徐长文秘集》所载全国名茶中都有“宝庆茶”,许次纾《茶琉》中说“楚之产曰宝庆,滇之产曰五华,此皆表表有名,犹在雁茶之上 。”“宝庆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新化文仙山茶,品质优良,成为输官贡茶 。明永乐(1403)年间《宝庆志》记载:新化“植茶树,以充贡赋”,产量大增,设立新化苏溪茶税官厅,年税银三千两 。至清光绪年间,新化产茶达到顶盛时期 。1942年,王彦实着《新化之茶》,记载那时产茶每年达三万担,其中以“奉家米茶”品质好,最为有名 。民国年间,新化县仍有八家茶行建于杨木洲,与安化县同时成为湖南茶叶的主要产地 。建国后,新化茶叶业快速发展,80年代初产量达8万担以上,目前年产量仍稳定在3万担左右 。因此,渠江薄片产于新化,与其厚实的茶文化底蕴分不开 。
五代毛文锡《茶谱》中说“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渣也 。”又说:“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 。所谓潭邵之间的渠江,指的就是位于新化、安化、溆浦三县交界处的渠江水系 。当时新化未置县,属邵州邵阳都渠县境,安化也未置县,属潭州益阳县境,故称潭邵之间 。在这三地之间,有一条河流叫渠江,河名沿用至今 。据此可以断定,渠江薄片原产地在渠江流域 。
渠江发源于新化县古台山脉,《新化县志》记载,渠江是新化县第三大水系,全长98.8公里,在新化境内约45公里,从古台山发源,流入奉家镇的双林,经奉家至长峰流入溆浦县,至安化县的连里乡(1995年改名为渠江镇)汇入资江 。根据茶树生长的基本特性,历代名茶多产于高山的云雾山区,陈椽教授在《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明确指出名茶必须具备优越的地理条件,所谓“高山出好茶”,并把高山界定为海拔500—2000米高度 。奉家镇地处雪峰山脉中段,属典型的山区地貌,树木葱郁,土地肥沃 。下辖奉家、双林、上团等渠江沿岸三个管区,海拔500—1400米,年平均气温20—22度,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日照短,雨量充足,冬暖夏凉,常年云雾弥漫,根据茶树喜阴喜湿的生长特性,非常合适茶树的生长,而且有史明确记载的产自奉家的明清时代的“奉家米茶”以及现在的“月芽茶”,都充分说明奉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奉家茶叶品质的优越性 。
综上所述,渠江薄片产自奉家镇的奉家、双林、上团一带,这是毫无疑义的 。为什么渠江薄片后来没有延续生产了呢?笔者认为渠江薄片的中断始于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曾下令改龙凤团茶为芽茶上贡 。《宝庆志》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开始生产炒青和烘青,渠江薄片从那时停止生产 。一代名茶,从此失传 。奉家现有茶园面积2000亩,年产茶叶约150吨,现在的黑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和收藏家的认可,目前中茶总公司投资建设湖南黑茶基地,开发黑茶中的名茶产品意义非凡 。笔者认为,以奉家现有茶园为基础,以中国黑茶之祖“渠江薄片”为平台,研制和开发这一历史名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