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 名方五则
知母,是草,也是有名的中药 。所有的草都是谦卑的,所有的中药都具有母性 。
那年初夏公干去安徽亳州 。在淮北平原公路两旁,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上满眼皆是一片片低矮的绿色,细长的叶子在微风中摇曳 。我们从正在锄草的药农口中确定这些草正是知母 。
药农们挖出知母的根,一节节棕黄附有毛须的新根,在秋阳里翻晒,空气里飘散着隐约的草香 。三五个太阳之后,知母们拍拍身上的残泥,簇拥着走进了中药房棕黑色的抽屉里,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
后来闲逛亳州的中药材大市场,终于一睹知母的容颜,那是知母的根,苍老的根,黄棕色 。我拈出一根来嚼,夹杂着草木气和泥土气,先是微微的苦,后是淡淡的甜 。
知母的名字很特别,于是好奇地找来闲书来翻,原来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 。从前有一采药老太太,膝下无儿女,给穷人治病也不收钱 。眼看年老,后继无人,于是想出认子授艺的法子,但一连认了两个儿子,都是势利之徒,识药的本事就没传 。后来在一次乞讨饿晕中被一樵夫所救,并认作母亲,当作亲母一般奉养 。老太太临死前央樵夫背她上山,一一教他认药 。老太太问樵夫为什么自己会选他传艺?樵夫说:“妈妈一定是想找一个厚道之人来传,不想居心不良之人识药行医来发财、坑害百姓” 。老太太笑了 。于是指着脚边那一丛还没有名字的草药说,就叫它“知母”吧!
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根茎,属清热下火药 。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较佳 。知母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栽培三年后开始收获 。挖出根茎,除去茎苗及须根,保留黄绒毛和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晒干者,为“毛知母”;鲜时剥去栓皮晒干者为“光知母” 。
《神农本草经》上说知母“味甘,性寒 。主治消渴,消除热邪;治疗肢体浮肿,通利水道;补益不足,增添气力 。”《名医别录》记载:“疗伤寒久疟烦热,胁下邪气,膈中恶及风汗内疸 。”《本草纲目》认为:“肾苦燥,宜食辛以润之;肺苦逆,宜食苦以泻之 。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相须而行,昔人譬之虾与水母,必相依附 。”这就是知母,不论自己是甘是寒,还是如此普通平凡,惟知自己的使命便是救病体于水深火热中 。这便是一味草药的母性 。
【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 名方五则】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上能清肺热,中能除胃火,下能泻肾火,配黄芩,则泻肺火;配石膏,则清胃热;配黄柏,则泻肾火 。知母既能清实热,又可退虚热 。配养阴润肺药如沙参、麦冬、川贝等品,可用于肺虚燥咳;配清热生津药如天花粉、麦冬、葛根等品,可用治消渴 。
名方五则:
1.治伤寒邪热内盛,齿牙干燥,烦渴引饮,目昧唇焦:知母五钱,石膏三钱,麦门冬二钱,甘草一钱,人参八钱 。水煎服 。
2.治火冲眩晕,暴发倒仆,昏不知人,甚则遗尿不觉,少顷汗出而轻,仍如平人,右关脉细敷,脾阴不足者:知母、黄柏、黄芪、当归 。水煎服 。
3.治消渴:生山药一两,生黄芪五钱,知母六钱,生鸡内金二钱,葛根钱半,五味子三钱,天花粉三钱 。水煎服 。
4.治气虚劳伤,面黄肌瘦,气怯神离,动作倦怠,上半日咳嗽烦热,下午身凉气爽,脉数有热者:知母三钱,黄柏三钱,人参二钱,麦冬五钱,广皮一钱,甘草五分 。水煎服 。
5.治妊娠子烦,因服药致胎气不安,烦不得卧者:知母一两,洗焙为末,枣肉丸弹子大 。每服一丸,人参汤下 。医者不识此病,作虚烦治,反损胎气 。
推荐阅读
- 木通味辛甘淡平 入心小肠二经
- 中医又“肌痹”常用透骨草加味治疗
- 桑螵蛸味咸平无毒 入肾经
- 桑寄 生律味苦平无毒入肝经
- 银行卡被冻结会收到电话通知吗
- 微信营销步骤 微信营销方式
- 老白茶和什么一起煮?老白茶应该怎么煮
- 安吉白片知识介绍 安吉白片的功效与泡法
- OPPO手机怎么隐藏通知栏
- 在家自制烧麦馅 这样做美味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