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炙穴位_8大穴位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一、艾灸的5大禁忌由于艾灸以火熏灸 , 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 , 另一方面 , 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 , 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 , 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古代施灸法 , 禁忌较多 , 有些禁忌虽然可以打破 , 但有些情况确实是应禁忌的 。
凡暴露在外的部位 , 如颜面 , 不要直接灸 , 以防形成瘢痕 , 影响美观 。
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 , 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 , 男女的**、**、睾丸等不要施灸 。另外 , 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此外 , 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 , 眼球属颜面部 , 也不要灸 。
极度疲劳 , 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 , 或妇女经期忌灸 。
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 , 或身体极度衰竭 , 形瘦骨立等忌灸 。
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
二、艾灸的几个注意事项要专心致志 , 耐心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 , 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 , 以免艾条移动 , 不在穴位上 , 徒伤皮肉 , 浪费时间 。对于养生保健灸 , 则要长期坚持 , 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
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
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 , 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 , 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 , 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
防火:
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 , 很容易燃着 , 因此 , 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 , 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 , 以防艾炷翻滚脱落 。用艾条灸后 , 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 , 以利于熄灭 。
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 , 在冬季要保暖 , 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 , 同时还要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和开换气扇 , 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
要防止感染:
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 , 局部烫伤可能起疮 , 产生灸疮 , 一定不要把疮搞破 , 如果已经破溃感染 , 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
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 , 应按先背部后胸腹 , 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
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 , 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 。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
要循序渐进:
初次使用灸法 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 , 先少量、小剂量 , 如用小艾炷 , 或灸的时间短一些 , 壮数少一些 。以后再加大剂量 。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
防止晕灸 :
晕灸虽不多见 , 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 , 甚至发生晕倒 。出现晕灸后 , 要立即停灸 , 并躺下静卧 , 再加灸足三里 , 温和灸10分钟左右 。
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
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 , 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 , 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 , 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 , 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
三、艾灸几大分类艾卷灸
艾条灸(悬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
(1)艾条灸:是取纯净细软的艾绒24克 , 平铺在26厘米长、20厘米宽的细草纸上 , 将其卷成直径l.5厘米圆柱形的艾卷 , 要求卷紧 , 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 , 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 。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 , 则成为药条 。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 。
(2)温和灸: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 , 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 , 约距皮肤1.5-3厘米左右 , 进行熏烤 。图150 。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 , 一般每处灸 5-7分钟 , 至皮肤红晕为度 。对于昏厥、局部知觉迟钝的患者 , 医者可将中、食二指分开 , 置于施灸部位的两侧 , 这样可以通过医者手指的感觉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 , 以便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和防止烫伤 。
(3)雀啄灸:施灸时 , 将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距离 , 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 , 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另外也可均匀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动或作反复地施转施灸 。
(4)回旋灸:距皮肤1.5-3厘米左右 , 艾灸条在皮肤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
温针灸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 。又称针柄灸 。即在留针过程中 , 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 , 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 。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 。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 。适用于寒盛湿重 , 经络壅滞之证 , 如关节痹痛 , 肌肤不仁等 。
直接灸
直接灸——化脓灸、非化脓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 , 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 , 愈后留有瘢痕者 , 称为瘢痕灸 。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 , 不留瘢痕者 , 称为无瘢痕灸 。
电子艾灸
电子艾灸是根据传统的中医艾灸原理 , 结合现代超临界提取、微电子、电子艾灸仪磁疗、远红外理疗等技术 。电子艾灸实现了智能操作、控温控时、无烟无火、定向导入、透皮吸收、多穴同灸等功能 , 完全具备传统艾壮灸、艾条灸的功能 , 并可实施直接灸、间接灸、温针灸等一系列灸法 , 使用针对不同疾病的特色灸片效果更佳 , 还弥补了传统艾灸烟熏火燎、灰烬烫伤、操作不便、效率低下等不足 , 是传统灸法*性的创新!如电子艾灸仪便是采用电子艾灸之法 。
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 , 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 , 涂以少量的大蒜汁 , 以增加粘附和刺激作用 , 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 , 用火点燃艾炷施灸 。每壮艾炷必须燃尽 , 除去灰烬后 , 方可继续易住再灸 , 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 , 因此可产生剧痛 , 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 , 借以缓解疼痛 。在正常情况下 , 灸后1周左右 , 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 , 5-6周左右 , 灸疮自行痊愈 , 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肺结核、瘰疬等慢性疾病 。
无瘢痕灸
无瘢痕灸----温和灸轮换灸雀啄灸回旋灸发疱灸 。施灸时先在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凡士林 , 以使艾炷便于粘附 , 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 , 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 , 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 , 即可易炷再灸 。若用麦粒大的艾炷施灸 , 当患者感到有灼痛时 , 医者可用镊子柄将艾炷熄灭 , 然后继续易位再灸 , 按规定壮数灸完为止 。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 。因其皮肤无灼伤 , 故灸后不化脓 , 不留瘢痕 。一般虚寒性疾患 , 均可此法 。
温管艾灸
温管灸 , 是用苇管(或竹管)作为灸器向耳内施灸的一种方法 。因用苇管作为灸具 , 所以也称苇管灸 。首载于孙思邈所撰之《备急千金要方》:“以苇筒长五寸 , 以一头剌耳孔中 。四畔以面密塞之 , 勿令气泄 。一头内大豆一颗 , 并艾烧之令燃 , 灸七壮 。”古代医家主要用于中风口口呙的治疗 。现代不仅在灸具的制作上有较大改进 , 治疗病证亦有所扩展 。另外 , 还出现了一种肛管灸法 , 亦属温管灸法 。
温灸器灸
温筒灸——铜制灸器、不锈钢灸器、竹制灸器 。是用金属等材质特温灸器灸演示图 制的一种圆筒灸具 , 故又称温筒灸 。其筒底有尖有平 , 筒内套有小筒 , 小筒四周有孔 。施灸时 , 将艾绒或加掺药物 , 装入温灸器的小筒 , 点燃后 , 将温灸器之盖扣好 , 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 , 进行熨灸 , 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 。有调和气血 , 温中散寒的作用
间接灸
间接灸——也叫隔物灸 , 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饼灸、黄蜡灸、硫磺灸等 。是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 , 进行施灸的方法 。如生姜间隔灸、隔盐灸等 。
隔姜灸
隔姜灸 , 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 , 搭于舌上穴中 , 然后灸之” 。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 , 放痔痛处 , 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 , 黄水即出 , 自消散矣” 。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 。现代由于取材方便 , 操作简单 , 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 , 亦有略加改进的 , 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 , 以加强治疗效果 。
【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块 , 选新鲜老姜 , 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 , 切成厚约0.2 ~ 0.5cm厚的姜片 , 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 , 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 。施灸时 , 将其放在穴区 , 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 , 点燃 。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 , 略略提起姜片 , 或更换艾炷再灸 。一般每次灸5~10壮 , 以局部潮红为度 。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 , 一是防皮肤灼伤 , 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 , 散寒止痛功效 。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 , 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 。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 。
隔蒜灸
隔蒜灸演示图 隔蒜灸 , 又称蒜钱灸 。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 。而隔蒜灸一名 , 则最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 。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 , 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 , 先以湿纸复其上 , 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 , 安其送上 , 用大艾炷灸其三壮 , 即换一蒜 , 痛者灸至不痛 , 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 。”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 , 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 , 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 , 聚艾于饼上灸之” 。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 , 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 , 淡豆豉半合 , 乳香二钱 , 同捣成膏 , 照毒大小拍成薄饼 , 置毒上铺艾灸之 ” , 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 。
现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袭古代 , 有医者将其发展为铺灸(将作专节论述);在治疗范围上则有所扩大 , 如用以治疗肺结核及疣等皮肤病证 。
【操作方法】 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 。
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 , 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 , 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 。放于穴区 , 上置艾炷施灸 , 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 , 继续灸治 。
2.隔蒜泥灸:以新鲜大蒜适量 , 捣如泥膏状 , 制成厚0.2~0.4cm的圆饼 , 大小按病灶而定 。置于选定之穴区按上法灸之 , 但中间不必更换 。
隔盐灸
隔盐灸 , 也是临床上常用的隔物灸之一 。最早载于《肘后备急方》 , 主张用食盐填平脐窝 , 上置大艾炷施灸 , 用以治疗霍乱等急症 。后世的医籍《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元·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都有介绍 。如《本草纲目》卷十一“霍乱转筋 , 欲死气绝 , 腹有暖气者 , 以盐填
脐中 , 灸盐上七壮 , 即苏”“小儿不尿 , 安盐于脐中 , 以艾灸之” 。现代 , 在施灸的方法上有一定改进 , 如在盐的上方或下方增加隔物;治疗的范围也有相应的扩大 , 已用于多种腹部疾病及其他病证的治疗 。
【操作方法】 令患者仰卧 , 暴露脐部 。取纯净干燥之细白盐适量 , 可炒至温热 , 纳入脐中 , 使与脐平 。如患者脐部凹陷不明显者 。可预先有脐周围一湿面圈 , 再填入食盐 。如须再隔其他药物施灸 。一般宜先填入其他药物(药膏或药末) , 再放盐 。然后上置艾炷施灸 , 至患者稍感烫热 , 即更换艾炷 。为避免食盐受火爆裂烫伤 , 可预先在盐上放了一薄姜片再施灸 。一般灸3~9壮 , 但对急性病证则可多灸 , 不拘壮数 。
隔附子饼灸
将附子研成粉末 , 用酒调和做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 , 中间以针刺数孔 , 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 , 上面再放艾炷施灸 , 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 。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 。
四、艾炙穴位1.灸神阙穴
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 。艾灸神阙穴 , 有温补元气 , 健运脾胃 , 固脱复苏之功效 。
神阙穴多采用隔盐灸 , 或隔姜灸 , 午时灸为宜 , 多用于身体虚弱者 , 可强健脾胃功能 , 预防疾病 。
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 。虚劳人及病后 , 艾灸神阙穴 , 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
2.灸气海穴
气海属任脉 , 位于腹部正中线 , 脐下1.5寸 。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 。春灸气海 , 秋灸关元三百壮 , 口生津液 。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阑尾炎 , 可以灸20~3O壮 。
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 , 遗尿、遗精、阳 痿、滑精 , 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 , 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 , 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 。
3.灸关元穴
关元属任脉 , 位于腹部正中线 , 脐下3寸 。该穴为小肠之“募穴” , 足三阴经、任脉之会 , 一身元气之所在 。别名“丹田” 。中医学认为 , 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 。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 , 浊阴下降 , 元阳温暖 , 血液充盈 , 能培肾固本 , 补气回阳 , 通调冲任、理气活血 。艾灸关元 , 能治积冷 , 男子疝气 , 梦遗淋浊 , 女子瘕聚 , 经产带下 , 诸虚百损 。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 , 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 , 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 , 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 。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 , 隆闭、少腹胀痛 , 脱肛、疝气、遗精 , 白浊、早泄 , 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 , 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 。
4.灸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 , 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 大椎穴又名百劳穴 , 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 , 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 。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 , 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 ,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 , 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 , 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 , 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 。艾灸此穴 , 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 , 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 , 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 , 血管紧张性头痛等 。
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 , 艾灸大椎穴 , 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 , 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
5.灸中脘穴
中脘穴属任脉 , 位于腹部正中线 , 脐上4寸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 。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 , 幽门立即开放 , 胃下缘轻度提高 , 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 。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 , 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 , 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 。
6.灸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 , 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身柱有理肺气 , 补虚损 , 解疗毒 , 宁神志的功效 。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 , 调和气血 , 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 现代研究认为 , 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 , 可以防止神经衰弱 , 失眠症 , 头痛的发作 , 可以防止疲劳 , 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 。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 , 如消化不良 , 吐乳 , 泄泻 , 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 。此外 , 对精神萎靡、夜哭 , 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 。《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 , 可保无病 。
7.灸三阴交穴
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 , 位于小腿内侧 , 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 , 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 , 具有健脾和胃化湿 , 疏肝益肾 , 调经血 , 主生殖的功能 。
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 , 小便不利 , 膀胱炎 , 急、慢性肾炎 , 睾丸炎 , 遗精 , 遗尿 , 月经不调 , 经闭崩漏 , 产后血晕 。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 , 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 , 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
8.灸足三里穴
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 , 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 , 温中散寒 , 补中益气 , 调和气血.宣通气机 , 导气下行 , 补虚强身的作用 。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 , 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 , 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 , 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艾灸足三里 , 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 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 。
【艾炙穴位_8大穴位防病治病延年益寿】艾灸足三里 , 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 , 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 ,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 , 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 , 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 , 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 。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 , 解除疲劳 , 调节神经 , 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 , 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
推荐阅读
- 伟大复兴指什么
- 大力水手吃菠菜是什么梗
- 民间四大传说是哪四个 民间的四大传说是哪四个
- 超市水产招聘
- 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重要性
- 名言名句大全励志人生英语 英文励志名言名句大全
- 飞跃和大孚飞跃的区别
- 毛孔粗大 女人这里粗大竟容易变丑
- 菠菜鸡蛋的做法大全
- 北大一年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