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有哪些特点( 六 )


大熊猫的家族非常古老 。 大约在一百万年前 , 它们遍布我国的陕西、山西和北京等地区 , 在云南、四川、浙江、福建、台湾等省也有它们的踪迹 , 现在留下来的数量很少 , 成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珍贵的“活化石” 。
迄今为止 , 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没有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 , 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 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 , 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 。
根据科学统计有78%的雌性大熊猫不孕 , 有90%的雄性大熊猫不育 , 这就给大熊猫的繁殖带来了许多困难 。
在动物学上 , 大熊猫属食肉目 。 据考证 , 大熊猫的古代名称有貘、白豹、虞等 。 在200多万年前的更生世早期到100万年前的更生世中晚期 , 大熊猫已经广布于我国南半部 , 组成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今天该动物群的许多种已经绝灭 , 而大熊猫却一直活下来 , 所以大熊猫有“活化石”之称 。

演化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 , 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 。 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匠 , 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删期出现 , 体形比现在的熊猫小 , 从牙龆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 , 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 , 分布广泛 , 在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堑现了化石 。 在这一过程中 , 大熊猫适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 , 体型逐渐增大 , 依赖竹子为生 。 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 。 现在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 , 爪子除了五趾外迠有一个“拇指” 。 这个“拇指”其实由一节腕骨特化形成 , 学名叫做“桡侧笼骨” , 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 美国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关于这个写过一篇散文 , 后栥又用《熊猫的拇指》作为一部散文集的名称 。

繁殖
大熊猫在几百万年间由盛而衰 , 以至濒临绝灭境地 。 究其原因 , 除了外界环境的恶化以外 , 也有自身生育繁殖能力方面的问题 。
据有关专家对大熊猫所作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内分泌学等方面的长期研究表明 , 大熊猫生殖机能异常低下 。 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原因 , 许多大熊猫的生殖系统严重发育不良 , 成年后生殖内分泌机能紊乱 , 不能排卵或不能正常排卵 , 以至终生不育 。
大熊猫性喜独居 , 发情后才愿意进行异性间的接触 。 雌性大熊猫每年只发情一次 , 且其择偶性极强 , 非见“白马王子”不抛“绣球” 。 在野外 , 公兽们往往须通过残酷的斗殴竞争 , 最后的胜利者才能获得雌兽的青睐 。 如果一个小种群内缺乏足够优良的雄兽 , 显然就会大大降低雌雄正常交配的机会 , 并降低交配后的受孕率 。
大熊猫产仔多数为单胎 , 即使产下双胎也往往只能抚养其中一只 。 大熊猫幼仔非常脆弱 , 很易因缺乏营养、患病、气候恶劣或遭遇天敌而夭折 。
大熊猫母兽在怀孕和哺乳期内很少采食 , 并由于独自哺乳带养幼仔而极尽劳苦 , 体力极度衰竭 , 对其健康和寿命影响极大 。 在哺乳期结束后 , 母兽还要继续抚养儿女 , 教会他们采食和生存的各种本领 。 在这种情况下 , 母兽自会本能地“克制”自己 , 不再发情 , 暂停生育 , 直到儿女长大成“人” , 远走高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