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知识|凿壁偷光的人是谁,凿壁偷光还是凿壁偷光( 二 )



凿壁偷光是古代哪位人物? 凿壁偷光主人公:
匡衡
匡衡 , 字稚圭 , 西汉后期人 , 生卒年不详 , 西汉经学家 , 官至丞相 , 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 , 祖籍东海郡丞邑(今枣庄市峄城区) , “至衡始迁居邹邑(今邹城市)羊下村”(据朱承命修《邹县志》) 。
其“父世农夫 , 至衡好学 , 家贫 , 庸作以供资用” , “匡衡勤学而无烛 , 邻舍有烛而不逮 , 衡乃穿壁引其光 , 以书映光而读之”(《西京杂记》) 。 这就是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 两千年来盛传不衰 。 匡衡青少年时期除了“庸作以供资用” , 把得到的报酬买书买笔等学习用具外 , 史籍还记载 , 他还经常到书简收藏者那里去劳作而不取报酬 , 只是将借书作为交换条件 。 正因匡衡孜孜以读 , 因而成为一代经学大师 。
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是谁 凿壁偷光 , 是一个成语 。 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 , 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 。 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
原文
编辑
匡衡勤学而无烛 , 邻舍有烛而不逮 , 衡乃穿壁引其光 , 以书映光而读之 。
邑人大姓文不识 , 家富多书 ,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
主人怪 , 问衡 , 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 , 资给以书 , 遂成大学 。 [1]

译文
编辑
不逮:烛光照不到
逮:到、及
乃:就
穿壁:在墙上凿洞
邑人:同县的人
大姓:大户人家 。
文不识:指不识字
与:帮助
佣:雇佣 。
佣作:做雇工 , 劳作 。
偿:报酬 。
怪:感到奇怪 。
资给:借 , 资助 。
以:用
遂:于是 。
大学:大学问家 。
匡衡勤奋好学 , 但家中没有蜡烛 。 邻家有蜡烛 , 但光亮照不到他家 , 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 , 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 县里有个大户人家不识字 , 但家中富有 , 有很多书 。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 , 但不要报酬 。 主人感到很奇怪 , 问他为什么这样 , 他说:“,我想读遍主人家的书 。 ”主人听了 , 深为感叹 , 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 并不要报酬 。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

文言文语法现象
编辑
文中”怪“字 , 多做意动用法 。 意为感到奇怪 。
文中最后一句“主人感叹 , 资给以书 , 遂成大学 。 ”中 , 后俩分句均为省略句 , 前面省略宾语(匡衡) , 后面省略主语(匡衡)
”资给以书“ 除了是省略句还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 解释为“以书资给(匡衡)” , 即把书借给匡衡读

含义
编辑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 , 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 外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 , 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

出处
编辑
【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 , 勤学而无烛 , 邻舍有烛而不逮 。 衡乃穿壁引其光 , 以书映光而读之 。 ”

用法
编辑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辨析
编辑
【词义】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