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练养结合? 什么是上虚下实?

关于虚实的概念, 在中医八纲辩证中是指正气与邪气的比较, 正气不足为虚, 邪气有余为实 。 这里论及练功中的虚实, 与八纲辩证中的虚实完全是两回事, 不能混为一谈 。 所谓“上虚”, 是指身体上部(脐以上)轻松虚灵;“下实”, 是指身体下部(脐以下)充实有力 。 不论练静功或动功, 都应保持“上虚下实”的状态, 这是各种练功方法的普遍要求 。
练功时不仅姿势的重心要放在脐下, 使整个身体稳如泰山, 舒适自然 。 更重要的是意念意守的部位也在中下丹田, 没有特殊病情, 不意守上丹田, 以避免造成上实下虚的情况, 导致练功出偏 。
尤其是掌握好上虚下实的要领, 通过气功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病理性的虚实 。 如老年人由于肾阴不足、肝阳上亢, 易出现血压增高、耳鸣眩晕、头重脚轻、走路不稳等上实下虚的病症, 尤以急躁易怒、感情冲动的人为甚 。 经过练功保持上虚下实, 可逐渐使上述诸症得以纠正 。


练与养是练功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 气功锻炼中既要重视“练”, 更要重视“养” 。 “练”, 是指在练功时, 有意识地调整身体, 摆好姿势, 放松身体, 调整呼吸, 集中注意力, 排除杂念等一系列的过程 。
“养”, 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经过上述一系列有意识地锻炼以后, 所出现的身体轻松舒适、呼吸柔和绵绵, 注意集中的静养状态, 气功界称此为“入静” 。 练功人在这时就要有意识地使自己保持在这种状态中, 不断地继续进行调整, 使之能深入发展 。 有关研究发现, 在这种状态中, 机体的功能渐趋协调, 免疫功能也会有所增强 。 这种静养状态, 有时可以持续较长时间, 有时往往一会儿就过去了 。 练功人可以在这方面积累经验, 不断改善 。 “养”的另一层意思, 是指在进行一系列锻炼后, 还不能达到上述的静养状态, 但如继续坚持下去, 反而是一种消耗, 会造成疲劳, 引起紧张, 因此这时可休息一下, 准备再练, 或结束练功 。 气功锻炼过程中“练”和“养”是一个辨证的关系 。 若练功不认真, 不注意调身、调息、调心, 当然不可能取得效果 。 但若一味地“练”, 而不考虑“养”, 功效也不佳 。 临床上常见到许多练功人, 由于心情过分急切, 往往在一次练功中从头至尾不间断地进行“意”和“形”的调整控制, 结果与主观愿望相反, 造成不适和疲劳, 体力无法支持 。
每一次练功过程常常是“练”和“养”交替进行、相辅相成的 。 在练功10分钟到20分钟后一般进入了松静状态, 这时如感到有些疲劳或呼吸不畅就可以不再去注意“三调”, 充分体会和享受松静带来的轻松舒适感, 稍过一会儿可以再采用一些方法进一步调整, 使气功状态进一步深化 。 这样“练”中有“养”, 可以使火候恰到好处, 不致带来不适;“养”中有“练”, 可以使养的时间延长和质量提高 。 如此做对练功人体力的调节和功效的提高则大有益处 。
动功与静功都有内养作用, 但从功效上来讲主要是依靠静功 。 对于身体虚弱和身患多种疾病者, 尤要多以养为主 。
“养”也需要情绪平稳、思想乐观、劳逸结合、饮食有节、生活规律、睡眠充足等的配合 。 练功人应特别注意平时的情志修养, 情绪波动往往会引起气血紊乱 。 临床上常可见到这种情况, 病人练功很认真, 功法掌握的也不错,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但因一时情绪波动, 往往干扰练功的顺利进行, 病情也会出现反复 。 因此, 练功人一定要在练功同时注意休养生息, 对年老多病者尤显重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