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人物传记怎么写,人物传记提纲怎么写


给身边人写人物传记应该怎么写? 你们老师太狠了, 要伍千字, 人物传记哪有5000字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范仲淹, 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 。 卒于皇祐四年(1052 年)字希文, 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 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 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 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 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 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 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 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 自幼孤贫 勤学苦读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初二, 范仲淹在徐州降生 。 他的父亲范墉, 当时做宁武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 。 范墉先娶陈氏, 继娶谢氏.仲淹是他第三个儿子 。 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便病逝了 。 谢氏贫困无依, 只好抱着襁褓中的仲淹.改嫁山东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附近)一户姓朱的人家 。 范仲淹也改从其姓, 取名朱说, 在朱家长大成人 。 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 朱家是长山的富户, 但他为了励志, 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 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 。 他片读不懈的精神, 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 他的生活极其艰苦, 每天只煮一锅稠粥, 凉了以后划成四块, 早晚各取两块, 拌几根腌莱, 调半盂醋汁, 吃完继续读书 。 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 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 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 长白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 。 一个偶然的事件, 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 。 他惊谔地发现, 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 这些年来, 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 。 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 愧愤交集之下, 他决心脱离朱家, 自树门户, 待将来卓然立业, 再接母归养 。 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 佩上琴剑, 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 流着眼泪, 毅然辞别母亲, 离开长山, 徒步求学去了 。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 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县) 。 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 藏书敷千卷 。 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 。 到这样的学院读书, 既有名师可以请教, 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 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 况且学院免费就学, 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 。 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 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 昼夜不息地攻读 。 一次, 真宗皇帝路过南京, 大家都争相前趋观望, 范仲淹却闭门不出, 坐涌如旧 。 一位同学怪他怎肯错过观望皇上的良机, 他却回答:“日后再见, 也未必晚 。 ”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终年吃粥, 便送些美食给他 。 他竟一口不尝, 听任佳肴发霉 。 直到人家怪罪起来, 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过喝粥的生活, 一旦享受美餐, 日后怕吃不得苦 。 ” 范仲淹艰涩的生活, 有点象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 在陋巷, 他人叫苦连天, 颜回却不改其乐.范仲淹的连岁苦读, 也是从春至夏, 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 夜半和衣而眠 。 别人看花赏月, 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 也吟诗抒怀; “白云无颡帝乡遥, 汉苑谁人奏洞萧?多难未应歌风鸟, 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于心还乐, 琴遇懂君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 涧松何必怨山苗 。 ” 数年之后, 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易经》、《三礼》、《乐经》、《春秋》等书主旨, 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 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 。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秋和八年(1015年)春, 他通过科举考试, 中榜成为进士 。 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 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 。 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 。 二月的汴京(今开封市), 春花满目.进士们坐跨骏马, 在鼓乐声中游街:“长白一寒儒, 名登二纪余” 。 他吟着这样的诗句, 想到自己已经二十七岁 。 比起旁边的膝宗谅等人, 年纪显得大了许多 。 不久, 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 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 从九品) 。 接着, 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毫州一带, 节度推官是幕职官, 从八品) 。 他把母亲接来赡养, 并正式恢复了范姓, 改名仲淹, 字希文 。 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