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通络
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 内联脏腑, 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 。 正常的机体, 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 循序运行, 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 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 经络受阻, 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 。
此时, 灸治一定的穴位, 可以起到调和气血, 疏通经络, 平衡机能的作用, 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 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
扶阳固脱
人生赖阳气为根本, 得其所则人寿, 失其所则人夭, 故阳病则阴盛, 阴盛则为寒、为厥, 或元气虚陷, 脉微欲脱, 当此之时, 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 则为寒厥” 。 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 阳气不通于手足, 则手足逆冷 。
凡大病危疾, 阳气衰微, 阴阳离决等症, 用大炷重灸, 能祛除阴寒, 回阳救脱 。 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 。 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 一宿尚可救, 解死人衣, 灸脐中即活” 。 《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 手足逆冷……脉不至者, 灸少阴七壮” 。 “下利, 手足厥冷, 烦躁, 灸厥阴, 无脉者, 灸之” 。
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 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 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 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 再加上火本属阳, 两阳相得, 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 回阳救逆, 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 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
升阳举陷
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 气虚下陷, 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 《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 故气虚下陷, 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 。 关于陷下一症, 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 皮毛不任风寒”, “天地间无他, 唯阴阳二者而已, 阳在外在上, 阴在内在下, 今言下陷者, 阳气陷入阴气之中, 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 脉证俱见在外者, 则灸之” 。
因此, 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 升阳举陷, 安胎固经等作用, 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 亦有效果 。 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 。 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 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 以“推而上之”, 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 灸水分百壮” 。 总之, 这也是灸法的独特作用之一 。
拔毒泄热
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 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灸之, 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 。 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 。 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 灸法治疗痈疽, 就首见于《黄帝内经》, 历代医籍均将灸法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 。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灸法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 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 如载:“小肠热满, 灸阴都, 随年壮”, 又如“肠痈屈两肘, 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 则下脓血, 即差” 。 “消渴, 口干不可忍者, 灸小肠俞百壮, 横三间寸灸之” 。
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 引郁热之气外发, 火就燥之义也” 。 《医宗金鉴·痈疽灸法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 开结拔毒灸最宜, 不痛灸至痛方止, 疮痛灸至不痛时” 。
总之, 灸法能以热引热, 使热外出 。 灸能散寒, 又能清热, 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 。 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 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
推荐阅读
- 生活知识|爱思助手怎么用,ipad怎么用爱思助手检测
- 生活知识|怎么编故事,编导万能故事范文20套
- 生活知识|怎么洗白鞋,用什么方法洗白鞋又白又干净
- 生活知识|沙发怎么清洗,科技布沙发脏了怎么处理
- 生活知识|结石怎么排出,小窍门去除扁桃体结石
- 生活知识|水泥怎么去除,大块水泥怎么去除
- 生活知识|怎么编程序,如何写程序编程
- 生活知识|爱剪辑怎么用,爱剪辑离线使用
- 母婴知识|孩子多大可以送托儿所,宝宝几岁能送到托儿所
- 母婴知识|手足口传染多大的孩子,手足口会传染大龄儿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