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知识|如何与父母沟通,父母和孩子的对话( 二 )

但是如果你对对方说“你怎么又迟到了?”、“你怎么老迟到啊?”这就是在表达你对这件事的评论 。
第2个点,是理清楚感受和想法 。
委屈、羞愧、痛苦、难受等属于感受性的词汇,而“我觉得你应该……“、”我觉得这件事情……“则属于想法的词汇 。 在沟通过程中,我们需要理清楚这是感受还是想法 。
第3个点,是体会正在发生的事情和感觉相关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 。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父母在谈看法的时候,他们是表达了什么感觉?是害怕、顾虑还是担忧?
尝试去和父母交流,体会父母言外之意包含了哪些感受,然后看见父母的心理需求,寻找和父母心理、情感上的交集 。
比如,你独自一人在远方,父母打电话说,“记得吃饭,别忘了多运动” 。 从字面上看是叫你记得吃饭,多运动 。 深刻地感受下,这是父母在表达对你的担心,担心你照顾不好自己 。
正确的做法是,向父母传达你接收到了他们的担心,把自己照顾的很好 。 也可以反过来表达你不在父母身边,对他们的担心,让他们感受到你已经长大了,有能力照顾好自己 。
第4个点是, 提出具体明确的请求,而非要求 。

  • 请求是委婉的姿态 。
  • 要求是强硬的姿态 。
  • 如果小王跟父母交流时,表达“我很喜欢这个女孩子,希望得到你们的支持 。 ”和“你们必须要对她好一点 。 “效果是不同的 。
    强硬的态度会使对话进行不下去,这是关于非暴力沟通的四个点 。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3

    我们接着来说如何和父母沟通 。
    第三方面是,避免错误的沟通姿态 。
    萨提亚心理学把沟通姿态分为四种类型:
  • 第一种是指责型,
  • 第二种是取悦型 ,
  • 第三种是超理智型,
  • 第四种是回避型 。
  • 注意,这四种都是不太理想的沟通模式 。 正常顺畅的沟通,需要你表达里外一致的感受、期望和提出明确的请求 。
    譬如指责型和讨好型,讨好对方,其实心里边就已经在指责了 。
    超理智型,分析对方为什么要发出这个信息 。 这时候分析的其实是逃离,因为这里面没有太多的情感 。
    回避型,分为主动选择和被动应对 。 上文所说,当小凡和父母发生矛盾时,他不接父母电话,拒绝沟通,这就是一种被动应付 。 这也导致了小凡和父母的误会和矛盾升级 。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第四方面,换一个场景沟通
    当我们在家里和父母沟通不顺畅时,不妨邀请父母到外面的咖啡馆或餐馆继续聊 。
    换一个情境,能避免回忆起相似情景下的不好情绪,也能让彼此间的种种压力和张力减轻一些,最终达成一个和谐的结果 。
    最后,最重要的是要去尊重别人的想法 。
    父母有自己的荣耀,也有自己的偏执,自私 。 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尝试着去理解和接受人性,打破我们自己内心中间的一些期待,然后以真实的,自我负责的姿态去跟父母沟通 。
    如果真的到了不可沟通的地步,那么暂且搁置这件事情,让时间去证明一切 。
    以我为例,我的父母对于我在外地工作这件事颇有微词,多数时候,我们的对话难以继续,他们坚持他们的看法和想法,我坚持我的 。
    但当我在外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发展了属于自己的事业,让自己生活变得更好的时候,他们的担心和顾虑相对来说就不存在了 。
    在这过程中,我没有说太多,只让时间和行动证明一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