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小学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 )


二、实施教学分层
1、教学目标分层 。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和评价作用 。 按教学大纲要求 , 将认知能力、情感水平、行为操作三者融为一体 , 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全面提高素质诸方面考虑 , 确定与各层次学生学习实际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教学目标 。 目标分层适宜低起点、多层次、有弹性 。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从认识知识的深度、广度 , 接受新知识的速度 , 练习、应用的强度等提出不同层次要求 。 将课程与每章节的教学目标分层时应做到“下要保底 , 上不封顶” , 既能达到基本要求一致 , 又能鼓励个体发展 。 各层次学生最低要求要达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中层学生要能进行较复杂的分析和应用;对高层学生要求具有自学、探索、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 , 能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实践 。
根据分层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备课 , 每节课不是备三个教案 , 而是在一个教案里分三个层次 , 主要体现在目标、例题、练习、作业的分层 。
教学中 , 应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 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异步达标 。
2、按课型确定分层
新授课的教学内容不必明显分层 , A、B、C三层学生都应掌握章节的基本概念、例题、基本运算、基本技能 。 对低层学生要求通过课前预习 , 课堂讲解、提问、练习、辅导、评讲 , 课外作业、课外辅导掌握教学基本内容;对中高层学生则要求在教师启导点拨后自主学习、理解、掌握 。
复习课、习题课教学分层较明显 , 以学生层次差为教育资源 , 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 。 利用高层学生的答问、小结、归纳、板演、辅导为低层学生开拓思路、取长补短 。
教师按照学生的分层而设置分层练习 , 建立学生所要获取的知识同学生意识中已有知识的联系 , 使各层学生在各自学习可能性最近发展区有所发展 。
3、按教学内容分层
例如 , 对教学概念的学习有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不同程度要求 , 概念本身也有定义、狭义、广义、内涵、延伸等层次内容 。
课本中的例题起着对概念的应用、解题规范化的示范作用 , 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 但是层次性不强 , 内涵有限 。
教师应熟悉教材前后联系 , 掌握每个概念、例题所处的“地位” , 对概念、例题恰如其分进行分层 , 有的适可而止 , 有的加以铺垫与引申 , 形成变式例题组或习题组 , 以供不同层次学生选用 。
4、提问分层
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 , 使课堂充满生机 , 教师应有意识地编拟三个层次的问题便于课堂提问 , 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学生回答 , 简单问题优待C层学生 , 适中的问题的回答机会让给B层学生 。 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 , 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 。
5、练习、作业分层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 , 教师分层次选编基本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 。
对C、B层学生要求紧扣课本 , C层学生能完成课本上大部分练习和A组作业题 , 会做其中基础题;B层学生能完成书上全部练习和A组作业题 , 选做B组题;A层学生另外增加变式题和综合题 。 练习、作业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 必做题全体学生都做 , 选做题由B层学生选做 , A层学生全做 。 中层学生则能拓展思路 , 在培养基础性学力的同时 , 提高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 。 这样可解决以往统一习题、作业时 , 高层学习“吃不饱”、中层学生“吃不好”、低层学生“吃不了”的矛盾 。 由于各层学生学习到位 , 纪律增强 , 因而明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
三、辅导分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