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鲵一般为60厘米左右,体长可达1.5米,重45千克 。 头扁平,眼小,口裂大 。 身体的背面通常为灰褐色,大都有花斑,背面有很多疣粒、躯干部长筒形,两侧又很厚的皮肤褶;四肢肥厚而短,扁平状;尾部短 。 体侧有显著的纵行皮肤褶;该物种形态上与中国大鲵非常相似,其主要差异是:在日本大鲵头部背腹面疣粒为单枚,且大而多,尾稍短 。
文章插图
主要分布在日本的本州到岐阜西部,四国和九州的局部地区的山区河流中 。 生活在河流的上游及水质清澈的山溪中 。 每年8月下旬到9月下旬为产卵季节,一般一尾成熟的日本雌鲵产卵有400-500粒 。 卵呈黄色,直径在5毫米 。
日本大鲵是一种水生以及习惯于夜间活动的两栖动物,是世界第二大娃娃鱼 。 体长一般为60厘米左右、体重25千克;最大可达1.5米,重45千克 。 在颜色上通常是暗棕色中间夹杂着摺K怯凶疟馄降纳砬泶蟮耐凡浚绦〉乃闹拖感〉难劬ΑT谄渫凡炕褂泻芏囵嗤弧K堑酿嗤徊幌裰泄篥虺啥源嬖诘模堑ジ龃嬖诘摹H言诖篥虮涮墒熘缶捅蘸狭恕?/p>日本大鲵虽然没有中国大鲵那般硕大的体型,但也是一种体型非常大的水生大鲵 。 在广岛曾有记录的大鲵最大的是体总长140厘米 。 日本大鲵的平均长度是40-70厘米,标本中体长超过100厘米的非常之少 。 1829年,Philipp Franz von Siobold带回荷兰的标本约为70厘米,这只大鲵足足活了51岁 。 相对于被俘获有记录的大鲵的寿命来说,这已经是高龄了 。
栖息环境
该种大鲵生活于寒冷、河底多岩石、河岸多洞穴、湍急的高山淡水溪流和河流中 。 分布范围从海拔300米到700米 。 在广岛,这里的河流大多是宽约10米 。 不过如果是产卵区,宽度小于5米的河流段也有分布 。 迄今,成年的日本大鲵在状况不佳的河流中是几乎绝迹了 。 这是因为栖息地的破坏使得这种珍贵的生物根本无法繁殖 。
地理分布
日本大鲵在本州到岐阜西部,还有四国和九州北部的局部地区都有分布 。 主要分布在山区的河流中,如中国山脉,岐阜,三重和大分等 。 在广岛,它们主要分布于Otagawa河,Gonokawa河和Takahashigawa河 。 一些大鲵还可以从距离海洋6千米的Nikogawa河段处捕获,这很有可能是被人为引入的 。 因为有一个记载的实例就提到曾有人从中国山脉把一只成年大鲵带到离他家不远的Ashidagawa河里放养 。
生活习性
日本大鲵一般是在夜间活动,依靠嗅觉和触觉来寻找猎物 。 食物包括鱼、小蝾螈、蠕虫、昆虫、小龙虾和蜗牛 。 由于新陈代谢缓慢,食物缺少时其耐饥能力很强,有时甚至2-3年不进食都不会饿死 。 9-10月活动逐渐减少,冬季则深居于洞穴或深水中的大石块下冬眠,一般长达6个月,直到翌年3月开始活动 。 不过它入眠不深,受惊时仍能爬动 。
繁殖方式
大鲵这种夜间活动的物种在白天都是躲藏在岩石底下或是河岸的洞穴中 。 每当日落之后,它们就开始从隐匿处出来,在缓缓流动的河水中捕获食物直至天亮 。 也有一些不出来,这类大鲵的活动变化无常 。 早在1978年,广岛、Toyohira-cho阿佐动物园的考察队观察到了它们的繁殖行为 。 每当8月末、9月初水温降至20摄氏度的时候,大鲵便开始了繁殖 。 在每个繁殖的单位群体中有18只雄鲵和9只雌鲵 。 最小的雄鲵和雌鲵体长分别是30厘米和40厘米 。 这些大鲵分别从各自远离30米到600米不等的领地聚到河岸边的繁殖巢 。 然后这些个雄鲵就得赶走其它也来守候的潜在对手 。 当有一只雌鲵钻进繁殖巢产卵之后,其它的雄鲵这时也会钻进繁殖巢 。 每个繁殖巢会有5只雌鲵,它们在里面产卵要呆上3天 。
推荐阅读
- 野生大鲵图片
- 大鲵养殖的前景
- 养殖大鲵需要什么证件?
- 大鲵不同形态的养殖技术
- 世界大鲵的分布和种类
- 大鲵肉的价值与作用
- 大鲵为什么叫娃娃鱼,由何种原因被称为娃娃鱼
- 大鲵用什么呼吸
- 蝾螈和大鲵的主要区别
- 娃娃鱼可以买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