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节佛风法 禅与禅宗略说( 二 )


三、悟心成佛禅
太虚大师说“悟心成佛禅 , 是不立文字 , 教外别传的禅 , 他主张直指人心 , 见性成佛 , 故亦可名为见性成佛禅 , 或即心是佛禅 。 ”这样的禅 , 究竟是什么?有人说是一种“如人饮水 , 冷暧自知”的无言境界 。 又有大德说“禅是每个人分上自证自悟的境界 , 是不落于思虑 , 不落于言说的境界 。 所谓‘三世诸佛 , 不能自宣’六代祖师 , 全提不起 , 一大藏教 , 诠句不及’的境界 , 所以说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这不立文字的禅 , 触处逢渠 , 流露天真 , 因而古来的大德 , 视文字为“饶舌” , 就是佛说的经典 , 也被指为“拭疮疣的故纸” 。 因为自证自悟的真理 , 不存于文字经典中 , 而是在现实活生生的经典中 , 唯有读活生生的经典 , 才能体悟法性真理 。 法华经说“诸法寂灭相 , 不可以言宣”也就是此意 。 禅是要自己实践实证的 , 在言说文字中找不到禅 。
禅的离语言文字 , 在经典中“维摩杜口”即透出了此种消息 。 佛教传到中国 , 道生的顿悟成佛说 , 僧肇的涅槃无名论 , 志公的“空手把锄头 , 步行骑水牛 , 人从桥上过 , 桥流水不流” 。 慧思禅师的“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 , 更有甚众生可化?”这不依经律论义 , 乃至非言语文字所能及的风格 , 即是中国禅宗的雏形 。
达摩东来 , “内传法印以契证心 , 外传袈裟以定宗旨” 。 于是在中国有了不立文字的宗门禅 。 “一花开五叶 , 结果自然成”的预言 , 更使得禅宗如雨后春笋般的形成五家七宗的盛景 , 亦使得中国佛教生气昂然 , 一时间 , 赵州茶、云门饼、德山棒、临济喝等宗风 , 吹及南北 。 喝佛骂祖 , 横眉竖拂 , 乃至门前柏子树 , 皆是祖师西来之意 。 可谓虫呜蝇动无不是禅了 。
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禅是以心传心·无言自证的境界 。 但禅又是不离文字 , 离言无证的现实 。 不是吗?我们翻开洋洋几十卷的禅宗语录 , 那个又能离了文字与言说呢?如禅宗大德视佛典为“拭疮疣的故纸” , 那禅宗语录不是臭不可闻吗?所以 , 文字依然是禅宗所必顺的 , 否则 , 禅宗的大德早就被人们遗忘了 , 那里还有禅宗呢?禅宗的不立文字 , 是要我们不要执著文字言说 , 因为文字不过是表征事物的符号 , 并非事物的本身 。 譬如我们熟识的火 , 火性是热的 , 火用是能烧 , 当我们说火时 , 火并不会从口而出 , 烧灼了我们的嘴唇 。 可见 , 火只是一种假名 , 并不是火的本身 。 若我们说的火 , 就是火的本身 , 我们的嘴岂不烧的糜烂不堪 。 事实上 , 我们一直说“火”、“火”、“火” , 嘴唇并未被烧著丝毫 。 所以禅宗的不立文字 , 实际并未完全离于文字 , 否则把嘴挂到墙壁之上 , 不说一字 , 谁又知道那是禅呢?
一向引以禅宗学人为自豪的是教外别传 。 他们认为 , 只要能体悟心底源头 , 就可超佛越祖 , 还要经教作什么呢?殊不知 , 达摩初来 , 也还是用四卷楞伽作为印心教言 , 直到五祖 , 依然不能离却《金刚经》而印心 , 哪里能说 , 全然地不要教典呢?禅者认为教是权宜 , 不受教典文字的束缚 , 才能得大自在 。 所以不能说禅完全是教外别传 。
世间之事 , 利弊名半 。 禅宗不立文 , 教外别传的宗风 , 流行不久 , 即发生了以熟读语录以能事 , 熟记公案逞机锋的流弊 , 为害也很大!
五、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直指人心 , 见性成佛” , 就禅宗说 , 是非常重要的两句 。 所以古来的禅师 , 没有不以透过见性关为成佛的主要条件 。 见性 , 被称为是禅的生命 。 更进一步的说是禅的真生命 。 则属于那“如人饮水 , 冷暧自知”的境界 。 释尊的言教 , “如标指月”、“如筏喻者” , “若有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 即为谤佛 , 不能解我所说故” 。 但是 , 未悟到佛心时 , 依然不能离却标月的指 , 渡人的筏 。 当一个禅修者 , 若能见到佛心时 , 则万法历历于心 , 无可言说 。 往昔释尊在灵山会上 , 欲升座转大法錀时 , 大众皆静坐期待世尊的演说妙法 , 可是世尊却不说一字 , 只拈金波罗花示众 , 这是什么意思呢?唯大圣迦叶破颜微笑 , 此即“以心传心”的妙致 。 如释尊说:“我说法四十五年 , 未曾说著一字” 。 又说“始从得道夜 , 终至般泥洹 , 于是二中间 , 佛都无所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