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 , 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 俄罗斯、中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白鹭数量相对较多 。 在我国 , 许多省份都 有白鹭的栖息地 。 三寸 。 ”郭沫若《白鹭》一文 , 对白鹭外形有独到的评价:“那雪白的蓑毛 , 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 那铁色的长喙 , 那青色 的脚 , 增之一分则嫌长 , 减之一分则嫌短 , 素之一忽则嫌白 , 黛之一忽则嫌黑 。 ”
白鹭姿态优美 , 动作潇洒 , 极富飘逸之神韵 。 伫立时 , 白鹭收敛羽翼 , 颈部或伸或缩 , 修长的腿轻松地支撑着雪白的 身躯 , 俨然“雪衣公子立芳洲” 。 行走时 , 白鹭颈部收缩成 两脚向后伸直 , 缓缓地鼓动宽大的翅膀 , 直冲云天 , 却又从容不迫 。 白鹭还有“群飞成序”的习性 , 故在白鹭栖息地常能 观赏到“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景 。 可以说 , 白鹭的优雅和高 贵 , 完全可以与白天鹅相媲美 。
泽地 , 常能见到白鹭的美丽身影 , 唐宋诗词中就有“漠漠水田飞白鹭” , “草长平湖白鹭飞”等生动描绘 。 白鹭栖息最密 集的当属江苏涟水的白鹭岛 , 每年夏季有上万只白鹭在岛上 筑巢繁衍 , 有时百千白鹭齐飞 , 场面蔚为壮观 。
白鹭“林栖而水食” 。 捕食时 , 白鹭迈动长腿涉水漫步 , 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里的小动物 , 然后突然伸出长颈 , 用又长又 尖的嘴向水中猛地一啄 , 准确地把食物叼住 。 有时也“久立 潺潺石” , 伺机捕食过往的鱼虾 。 傍晚 , 白鹭归巢 , 栖身于 近岸的山林 , 在树丛、竹丛或苇草堆里过夜 。 有趣的是 , 富有灵性的白鹭擅长“择优而栖” 。 当所栖息的环境恶化时 , 白鹭常会不辞而别;而当环境得到改善时 , 白鹭 又会悄然飞回 。
因此 , 诗人讴歌的“翩翩白鹭下夕阳”等景象 , 在环境学家们看来 , 其意义远不止于诗情画意 , 它还意味着 环境的优化 , 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 白鹭是着名的文化鸟类 , 它是吉祥、高雅、奋进的象征 。 从古到今 , 许多诗词歌赋、绘画刺绣、音乐舞蹈和艺术雕塑 等 , 都常以白鹭为题材 。 《诗经》早就有“振鹭于飞”的诗句 。
我国传统花鸟画中的“鹭莲图” , 常被人们作为赠品 , 寄寓“一 路(鹭)连(莲)升”的美好愿望 。 生活中 , 人们还喜欢借白鹭为 各种事物命名 。 单以地名为例 , 福建、浙江、江苏、贵州、 新疆等省份都有取名为“白鹭岛”、“白鹭洲”的生态旅游景点 。
文章插图
1、注重课内外的结合与延伸 。
王老师在课前为学生寻找并介绍了一句罗丹的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 而是缺少发现美” , 引导学生明白美在于我们学生要具有一双慧眼 , 善于去发现美 。 进而出示了两首古诗《绝句》、《鹭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古诗中的美 , 让学生在初步观察之后 , 讲述出其中的美 , 让学生体会到发现美并不十分困难 。 进而王老师告诉学生其实在我们的课文中也有许多美的地方 , 这样就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扫除了障碍 , 铺平了道路 。 事实上 , 王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 , 都是这样 , 让学生从课文中发现美 , 认识美 。 可以说 , 这个理念是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