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科学栽培管理

【茯苓的科学栽培管理】茯苓,中药名 。 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 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块”和“茯苓片” 。

茯苓的科学栽培管理

文章插图

茯苓的形态特征
茯苓,俗称云苓、松苓、茯灵,为寄生在松树根上的菌类植物,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红色 。 多寄生于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 。 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 。 古人称茯苓为“四时神药”,因为它功效非常广泛,不分四季,将它与各种药物配伍,不管寒、温、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
茯苓的科学栽培管理
一、选地整地茯苓种植场地宜选择排水良好的东、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为宜 。 土壤以黄砂土为好,粘土、砂砾土不宜种植,且不宜连作 。 选好地后,深翻时要除净杂物,有白蚁危害的地区需用杀白蚁药进行土壤消毒 。 在茯苓接种前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块,彻底除净杂物 。 二、备料茯苓菌生长要依赖松木提供养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树为材料 。 在生产上主要分为干段木栽培和树蔸栽培两种 。 1.干段木备料法选择直径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树砍倒(或取材后留下的头尾),砍去其部分枝条,留下树尾的树叶,然后用铲刀按树的大小铲去4~5面树皮(以铲至木质部为宜),铲面间要留下两指宽的树皮4~5条,从上至下不宜有断痕,留下的树皮称为引线(俗称“留筋”) 。 经10~15天,待树干晒干至出现有裂口后将其锯成长70~80cm的小段,并按“井”字形堆垛于干燥向阳处 。 段木垛上盖草料,垛的四周开好排水沟,地面上撒杀白蚁药 。 2.树蔸备料法在秋、冬季砍伐松木时,选择直径12cm以上的树桩,将其周围1?5m范围内的杂草、表土铲除干净,灌木砍掉,深挖0.8m左右,让树桩和根部暴露在土外 。 然后在树桩上铲去4面树皮,留下4条两指宽的引线 。 露出地面的树根最多留4~6条,将其余的根截断 。 对树根也要铲皮3面,左右侧各留1条手指粗的引线,留根长度1~1.5m 。 上述各项工作,宜在上年冬季进行 。 三、接种1.接种季节茯苓接种分春、秋两季 。 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进行 。 桂南、桂东南、桂西地区气温回升较早,在清明前后接种较适宜;桂北、桂西北地区宜到立夏前后接种 。 秋季各地气温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后接种 。 2?接种方法茯苓栽培是以菌种或鲜茯苓个(菌核)作为“种子”进行繁殖 。 菌种是用小松木段片装瓶(塑料)消毒,加适量培养基质,接上茯苓原种培养后,在瓶内长出白色旺盛的菌丝体 。 鲜茯苓个繁殖则是选用皮薄、嫩红褐色的鲜茯苓个,用竹刀切成带皮、重为0.1~0.15kg的片块作为接种用的繁殖材料 。 接种前,在整好的种植地内顺着坡向开窖,窖深20cm,宽40~50cm,长度依段长而定 。 稍平整窖底,撒上杀白蚁药并与土拌匀,将段木顺坡向摆入窖内 。 先放入两段 。 用菌种接种时,先在两段木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长×宽=150cm×10cm的新口,用镊子将瓶内长有菌丝的松木段片取出,平摆在段木间新口处,加盖松木片或松叶,上面再放一条段木(两段木重20kg以上则不放第三段木),覆土10~15cm 。 用鲜茯苓块接种则在段木的上端锯几处,将鲜茯苓块贴上,轻轻摩擦后用手压紧,用土覆盖 。 树蔸接种则是在树蔸上削2~3个新口,然后将菌种和鲜茯苓块分别接种在树蔸的新口处,盖上松木片和松叶,盖土15~17cm,窖面要堆成龟背形 。 四、田间管理1.查窖补缺 接种后7~10天,便可长出白色的茯苓菌丝,这时应检查各窖内的菌情,以便及时补缺 。 1清晨露水未干时在种植地内察看,若窖内段木已长有茯苓菌丝,则窖上土干燥无露水;若窖上有露水,则说明段木未长有茯苓菌丝 。 2从窖旁把土挖开,发现段木下段已有白色菌丝生长,闻之有茯苓气味,可确定为茯苓菌丝 。 如发现死菌和不上菌的茯苓窖,应隔7~10天再检查1次 。 如第2次检查仍不见茯苓菌丝,才可开窖从其它已上菌的段木中取出1段调到未上菌的窖内 。 或将未上菌的段木全部挖出,晒干水分,将剥口重新削过,另接上菌种 。 3要注意的是,茯苓菌种上菌1个月左右,在木面是见不到菌丝的 。 此时,大部分菌丝已入木生长 。 茯苓接种后1个月,不见基面菌丝,就误认为不上菌而把段木撬开,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 2.接种7~10天后,如果发现白蚁,应立即用杀白蚁药喷洒在白蚁身上或蚁路上,进行防治 。 3.茯苓形成菌核(结苓)后,如发现茯苓露出地面应及时培土,雨季要注意排水 。 五、采收加工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10个月成熟 。 将采收的茯苓堆放在室内避风处,用稻草盖严“发汗”5~6天,然后摊开晾1~2天 。 待水分蒸发后,重新堆起,再用稻草盖严放5~6天后,去皮(或先剥净鲜茯苓外皮),放入蒸笼内隔水蒸熟至透心,或用水煮熟至透心(煮时要换水3~4次,其标志是当水转黑时便换水) 。 取出用利刀将其切成长×宽×厚=4cm×4cm×0.5cm的方块 。 然后将白块、赤块分别摆放在竹席或竹筛里,上覆1张白纸,置阳光下晒至全干,要注意常翻动 。 如遇阴雨天可用炭火烘干,但不可用明火烘烤,避免烟熏使茯苓片变黄,影响产品质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