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整理学》:回到思考的源头,帮我们更好地思考

很久以前,看到一位读书节目的主持人,每周分享一本大部头的书,当时心下很纳罕:一周能读完一本书吗?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也更多的关注到如何阅读、如何做笔记,发现这件事完全可以做得到 。
最近读到外山滋比古的《思考的整理学》,我和一位日本书店的店员升起同样的念头:要是再年轻一点的时候遇到它就好了 。
现在市面上关于思考、关于阅读的书层出不穷,但是这本书还是很特别 。它和现代的、跳跃的、高深的思维方式的介绍有所不同,“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这本书就像那源头的活水,让人看到思考最初纯粹的模样,让人对于思考这件事本身就想亲近 。
思考最初的模样是怎样的呢?可以从思考的另一面--被动学习去体会 。
被动学习与主动思考??
被动学习主要指的是填鸭式教育,就是在学校里被动地接受的知识 。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像滑翔机一样,在环境的助推下飞翔一段距离,但终究会停下来 。
与之相对的是主动学习,就像有动力的飞机,可以有方向,可以飞行的更远 。
被动地接受的知识是一些基础知识,这部分也是必要的,但仅仅靠被灌输的知识是无法拥有创造力的,真正的人才是兼具滑翔机和飞机能力的人 。
如果我们关注一下自己的生活节奏,会发现每天我们都会有思考,但是不是更高效的思考和有创造力的思考呢?答案是:不一定 。
很多人习惯于晚上思考,这不是一个好习惯 。经历了一天的各种信息的轰炸,在夜间我们的思绪也会有些纷乱 。特别是熬夜进行思考,违反自然状态,身体也不会被调动出最佳的状态 。
最好的思考时间是早上,是睁开眼睛还没有下床的时候 。你有这样的经验吗?当早上醒来,脑子里回想今天要做的事情,或者是最近思考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会很清晰,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思考成果的形成
?除了利用早上的最佳时光来进行思考,我们怎样有意识地让自己的灵感跳出来并形成成果呢?
首先要找到素材 。素材是思考的原材料,先去看一看别人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别人都有哪些思考的成果 。这一点一般是通过阅读文献实现的 。一定要在把阅读过程中把打动你的部分挑出来做好笔记 。
有了素材还要碰到灵感 。灵感很难在阅读材料中寻找到,因为阅读材料中都是别人的想法,已经被局限了 。寻找灵感最好是在与寻找素材不一样的环境里去获得 。比如散步的时候,比如洗浴的时候 。
素材加上灵感就一定能形成成果吗?还不一定,需要一个催化剂 。这个催化剂就是时间 。当你拥有素材又有一个特别好的灵感时,你的心是雀跃的 。这种雀跃也会让作品带入你的情绪烙印,带入你的个性特点 。过于主观的东西必然很难代表大众的愿望 。所以让素材和灵感沉睡一段时间,去除掉自己的主观和个性,才更容易形成能引起共鸣的成果 。
正如很多老师在写作课程中建议的,写完文章沉一沉,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检查后再上传,往往会少犯很多错误 。
思考的整理
成果的形成需要素材和灵感,那我们在生活中如何积累素材和留下稍纵即逝的灵感呢?
作者外山滋比古总结的方法虽然很原始,却是我们整理思考的最基础的思路 。
01.对素材精心的整理和提炼
第一种方法是对素材精心的整理和提炼 。信息分为三种,第一手信息指的是最具体、最接近实际情况的记录与部分知识;第二手信息是把同类型的内容收集起来,然后整理,让彼此间相关联,大部分的知识是第二手信息;第三手信息就是让第二手信息再次的升华 。
比如说新闻是第一手信息,新鲜、及时,但并不含更多的观点 。对于各类扑面而来的新闻,我们可以概括、归纳、整理要点,进行加工和压缩,就形成了第二手信息 。这个过程也叫信息的递进 。再进一步做整理和抽象化处理,就形成了更为升华的第三手信息 。
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整理的第一步就是将信息从第一手信息逐渐地过渡到第三手信息,中间就是一个自己整理的过程,一个将信息逐渐递进的过程 。这样整理后形成了宝贵的、有价值的素材 。
02.系统收集碎片化的素材
第二种方法是将碎片化的素材系统地进行收集 。这也符合我们现在的时代特点,到处都是碎片化的知识,如何将它们整合起来,成为自己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外山滋比古提供的方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
第1个办法是制作剪报本 。最初人们是用剪子把喜欢的内容剪下来,贴到笔记本上,或者是装到不同的信封里,现在来说我们逻辑是一样的 。就是把网络上的信息当成素材,放到不同的文件夹中,不过切记要慎重的选择,并且时常的整理 。
第2个办法是制作知识卡片和读书笔记 。要注意的是做笔记时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来勾画出自己赞同的地方和不同不赞同的地方 。读书笔记特别多的时候要做好索引 。
第3个办法是积读法,类似于现在的书单阅读法 。就是把书收集起来,然后逐一攻破的方法 。
第4个办法是随时记手账、笔记 。及时把自己的想法记下来,这也是向挖掘自己的灵感过度的方法 。
第5个办法是运用递进笔记本 。指的是最原始的笔记本记录的内容比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你会发现有些内容没有那么重要,而有些内容经过时间的沉淀,依然让人感兴趣 。这样就要把这部分感兴趣的内容搬迁到新的笔记本上,可以补充新的想法 。这既是一个积累素材的过程,也是一个向灵感过度的过程 。
通过以上各种方法,我们积累了重要的、大量的素材,接下来就是促进自己灵感的迸发,让灵感和素材结合,在时间的催化下形成思考的成果 。
03.促进灵感的迸发
灵感的产生是大脑工作的结果,如何提高大脑工作的效率,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让大脑自动的休息,通过睡眠让大脑自己清理,过滤不必要的信息,而迸发出更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信息 。
可以利用声音来整理自己的思考 。比如将写好的稿子拿出来读一读,就会发现一些遗漏的问题,但也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要让自己新鲜的想法,过早的与别人交流 。很可能受到一些负面的反馈,导致有价值的新点子流产 。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从事不同行业的朋友交流,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在生活中也可以通过“三上”既枕上、厕上、马上做一些思考,有时候会有意外的收获 。枕上指的是早晨醒来还没有下床的那段时间 。数学家高斯很多时候都是在枕上,获得了解决难题的灵感 。厕上,对于现代人来说,也是一个相对安静、独立、放空的空间,注意力会比较集中,也是灵感迸发的好时机 。马上现在就是你坐在交通工具上,比如公交车、地铁上

这本书提到的方法是一些最基本的思考逻辑和整理思考的思维 。对于现代人有不容小觑的借鉴意义 。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心中也会有一些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懊悔,为什么没早一点看到这本书,也许自己在思考方面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让自己的学业、事业、生活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拓展 。另一方面也会感慨:经济、文化的进步有赖于思想的传播 。
《思考的整理学》成书于1983年,出版于1986年 。34年过去了,却依然可以让人从这本书当中产生很深的体悟,想必这34年来受这本书影响的日本人各方面也会有很大的进步吧 。
所谓整理,就是根据这个人的关注点、兴趣及价值观(这三点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化成一个同心圆)去做层层过滤和筛选 。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准则帮助整理,他们就会舍弃很多重要的内容,把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保留下来 。
回到最初的对于思考的整理,对于整理的思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的感受或许你读一下才会有触动 。
【《思考的整理学》:回到思考的源头,帮我们更好地思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