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最近公司在增值服务上遇到了阻碍,正在转向另一个相关性较强,但是和原先工作相比完全是陌生的领域转型 。
诸多事件扑面而至,也不得不让我重新思考我目前手头的工作 。作为一名运营小白,我该如何走得更加长远?
根据现有的工作,我分析并总结了几个工作上的要点,可能这并不能适用于所有运营岗位,但起码算是一个阶段性的小结 。
在我看来,除了实际的工作之外,运营工作需要具备四个方法论,分别是规范化、自动化、框架性和持续性 。
一、规范化规范,顾名思义,在日常的运营工作中需要有明确的规范来指导工作 。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运营部门对接设计(UI)部门,需要一张图片时,应该怎么做呢?
部门的一位小伙伴是这样做的,简单地描述了自己的想法,并用白板画了一张十分简单的示意图 。
等到需求交接日期,拿到图片一看,却是不符合运营要求的 。又被打回去重新修改,反复多次 。
在这个期间内,运营需求日期迫在眉睫,设计部门需要反复修改,影响了下一个需求的提交时间 。
需求说明不清,影响的不止是运营工作的正常推进,同时也影响了其他部门的工作,Battle 在所难免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查看了过往部门小伙伴提交给 UI 部门的材料并进行总结,形成了一份需求文档格式 。
在这份文档中,我清楚地说明了使用场景、提交时间、尺寸大小、内容要素、填充文案和形式参考等内容 。
结果设计部门的小姐姐拿着这份文档找到我们老大,让运营以后提需求就按照这份文档来写 。
除了反复踢皮球的操作,我们还有另外一种做法,就是通过规范化的操作,一举解决问题,一如上面提到的这个例子 。
此外,在运营工作还可能需要对活动、客户/用户等诸多方面进行规范化操作,形成各类不同的文档 。
这样一来,当形成的文档足够多,以文档为核心的工作间交集的密集程度更加频繁且密切,运营工作的自动化就成为可能 。
二、自动化在运营工作都能按照规范文档开始运转之后,部门效率肉眼可见地开始提升 。
过去做一个活动,可能写完了一堆操作细则,甚至还写了详细的Q&A,但是后来活动的目标,达成的 KPI 都没有定 。
规范化之后,做活动都能够有迹可循,有法可依 。
活动收益、ARPU 这些增值指标可能是由部门 Leader 确认;活动细则由活动运营小伙伴制定;针对客户的 Q&A 在完善后交由客服部门 。
在活动上线运营后,也要有相应的《活动上线表》,说明不同的部分所需要负责的人员以及负责事项 。
比方说,有专门负责数据监控的人,来监测数据是否正常,是否需要调整活动方案 。
有维持新媒体渠道热度的人,在不同平台进行分发,和网友进行互动,及时引流等等 。
这是我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的规范的作用,以及规范操作所带来的工作效率的提高 。
再用一个短视频的例子 。
文案的撰写,包括了题材和字数的限制;交给剪辑小伙伴的脚本,需要标记不同的内容配图、视频以及强调的部分,以其产出满足预期的剪辑效果 。
拍摄地点和拍摄人员的排期也要进行确认,诸多环节需要形成一个可以依据的文档,方便工作 。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去过度注重模板和框架,这里强调的是规范化带来的效率提升 。
在规范化之后,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有了应对方案,每个职责缺口都有了人员进行值守,逻辑相较于之前的杂乱无章,清晰了许多 。
如果能够按照这种方式进行规范化操作,那么今后的活动只需要按图索骥,填补每个空白栏 。在事后进行复盘优化,迭代这份规范,焕发它的生命力 。
自动化还可以更进一步 。
通过制定全年,月度,再到每周的运营日历,确定好运营排期 。
一些重要节日、重要会议的举办等,提前一个星期准备好内容,时间一到就把储备的东西拿出来运用 。
这样一来,运营工作就能最大限度地将注意力集中在突发性事件、临时加塞的需求上 。
三、框架性框架性,更多地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实现运营规范化和自动化的前提 。
以社群运营为例,不同的公司面向的用户群体可能包括高净值用户、社区KOL、薅羊毛用户等等 。
【刚开始运营工作,你可能需要这四个方法论】比如在面对高净值用户的时候,需要思考从引流到转化的逻辑是怎么样的,这个群应该提供哪些服务来适当地刺激用户进行消费 。
不同的社群也有着不同的思考逻辑 。面对课程服务的社群,可能我要制定另一套社群运营框架来指导运营工作 。
比方说从课程一开始,思考如何刺激用户去进行课程体验,可能是出个个导读视频,或者是上一期的精华视频内容 。
框架性思维的培养和工作经历具有一定相关性,对工作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对于工作细节和流程的把控 。
做一个知识付费的社群,可能多数人每天只会在群里发日报,共享一些研报 。到后来,可能想着要做分享,做体验课等等 。
从一个小的部分切入,慢慢延展,形成一个大的框架和逻辑 。这个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方法论了 。
四、持续性制造出一款产品并非这款产品的终结,而是开始 。如何运营好一款产品,延长它的使用寿命,是运营的主要工作 。
运营需要意识到,产品不仅限于一款 App,在后来我也意识到,即便是一个增值服务都可以算作是产品 。
微信是一款产品,其中的朋友圈也应视作一款产品、依托微信的视频号和“看一看”也要看作是产品 。
比方说一款产品做出来了,前期应该如何进行运营宣传,中期如何进行持续运营,释放产品的价值 。
到了后期,可能需要考虑维持产品的寿命,直到新产品上线 。
再特殊一点,以社区KOL的运营为例,这次我们需要让 KOL 动起来,去刺激社区活跃 。
于是,平台可能需要思考这些内容:
KOL们每个星期要做哪些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制定一套优质KOL 的评选标准,给到他们激励或是曝光 。
甚至说一些重大表现/失误,都要有一套应急措施来应对可能突发的事件等等 。围绕不同的产品,可以有不同的运营方式 。
五、补充以上四个部分,规范化、自动化、框架性和持续性 。我认为还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去慢慢体会和发现 。
有些部分适用性不是很强,只能说是一种思考方式(框架性)或者说是运营工作不断追寻的目标(自动化) 。
我一直觉得,改进和优化流程工作是运营需要培养和掌握的能力 。
除了日常刷课学习方法论,还需要对不断摸索公司业务,把握住产品的脉搏 。
我的做法可能比较直接,我会去和产品部门同事碰一碰,了解他们对于产品的看法以及未来的规划 。
因为目前我进入的行业知识性门槛较高,所以从适应、了解到知悉,花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
在这段时间内,我知道了公司的主营业务、未来的发展规划,目前遭遇的困境,可能突破困局的点等等 。
基于业务,归于工作,这是做好运营的第一步 。
推荐阅读
- K值管理丨那些运营大牛都是怎么找女朋友的?
- 运营后台介绍_含推荐策略
- 学生会组织部职能是什么 工作内容有哪些
- 工作场所中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
- 做运营不掌握这4种能力,学再多的方法论也没用!| 思维系
- ?聊聊我的4点职场工作感悟
- 运营法则第一条:凡事三思而后行
- 2021年广东广州普高自主招生工作日程安排
- 2021年北京中考体育等特长生工作通知
- 双减政策下的社群运营如何转型?